“我被困在考研考編裡的五年”……

作者:柳展雄

01

現在年輕人的壓力真的大。

前兩天,有篇文章,寫一個女生被困在考研考編裡的五年。

這個女生叫劉同,大西北地區五六線小縣城的娃,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出路,從21歲到26歲,她參加了4次研究生考試,備戰過2次公務員考試以及3次編制考試。

這姑娘太拼了,備考過程,爲了避免懶散犯困,她一度將牀單被褥全都清了出去。她還專門給自己換了一張最硬的木板凳,不帶靠背,外加了一個腳墊。

經歷幾次考試失敗後,這姑娘嚴重失眠了,白天做題時,恐懼隨時會襲來,覺得自己複習遠遠不到位。負面念頭裹得喘不過氣時,她就躲起來默默哭一陣。晚上躺在牀上,她經常輾轉到凌晨四點才昏沉睡去。情緒焦慮最嚴重時,砸東西,用頭撞牆。

我把文章轉給了一個也是考研很煎熬的朋友,她非常有感觸,說“整篇文章看下來,彷彿又回到了幾年前那種每天都灰濛濛的日子,自我懷疑,痛苦地撕扯,怎麼樣也沒辦法從小小的房間裡逃出來,每向前走一步,就會被無形的力量拽回去兩步,每天都在苦苦掙扎。”

我想起了,今年的b站的一個爆火視頻,“成爲廢物也沒關係”。

兩個名校畢業的女生,對着鏡頭絮絮叨叨自己的現狀。

華中師範大學的那個起初在大廠工作,後來換了很多工作,去過大廠,做過廣告策劃,短視頻策劃,當過編導,結果事業不順,現在存款是5000元。

另一箇中國傳媒大學讀研究生,理想是成爲一名編劇,最近一份工作,是成都一家火鍋店服務員。

視頻播放量超500萬,然後一大羣營銷號,衝上來,睜着無辜的卡姿蘭大眼睛,用歲月靜好的語氣說,“好治癒啊,成爲廢物也沒關係”“爲啥非要奮鬥,東亞人就是太累了”“一個唯錢而論的世界,難道不是一個荒誕的世界嗎?”。

這幫營銷號是不是有病,找不到好工作,確實是件很苦逼的事情,包裝得再花言巧語、再天花亂墜,也改變不了窮的本質。

用大作家毛姆的話來說就是:

02

網上的自媒體隔三差五,就整些不食人間煙火的玩意兒,比如“年輕人,逃離按部就班的枯燥辦公室,幹輕體力活”。

還比如,江浙滬海歸廢物,985廢物,全職女兒等等,看上去千變萬化,實則主題千篇一律,歌頌躺平摸魚,怒噴資本家。

那麼沒錢之後,年輕人該怎麼活下去,這些營銷號是不管的。

我稱之爲“賽博鴉片”,另類爽文,這些營銷號在把大學生當小孩子哄,一個勁幫他們宣泄情緒,讓大家產生爽感,而不是探討研究真問題。

像這個困在考研考編裡五年的女生劉同,學的石油工程系,她的失敗折射出了一個真問題——理工科專業教育和市場崗位不匹配。

首先我國的理工科教育,專業設置目標就不對路,它把所有學生都當未來的總工培養,各種理論嫺熟,建立起極宏大的知識框架,各種理論信手拈來,無所不會,但實踐細節就兩眼一抹黑。

絕大部分大學生,學校把你當總工來培養,但真正實用層面,社會當你螺絲釘,存在落差感。如果你不想打螺絲,幹低端的工種,去讀博留校,繼續鑽研,對不起,學界提供不了這麼多科研崗位。

看下今年的形勢,高校畢業生接近甚至超過1000萬人,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則達到了462萬,刨除文科專業的,打個對摺,也要有兩百萬左右的理工科學生去搶破頭,激烈競爭。

而按照大學的名額崗位,每個教授手底下每年畢業1-2個博士,十幾個研究生,學校能增加這麼多名額嘛?

中國工業相關專業一直偏高,2020年第二產業佔總體的比重已經低於30%,但是各985高校的理工科學科設置,依然延續計劃經濟時期,往往超過50%。

這個現象是受蘇聯的影響,蘇聯理工科教育發達,最高學府莫斯科大學,經濟系細分爲3個專業方向,而農科達90餘種專業,工科專業更細化到200多個。

1950年初,蘇聯專家阿爾辛傑夫擔任中國教育部顧問,規劃高等教育改革,由此出現1952年院系大調整。

重理輕文的格局產生,從文理科比例上,中國理工科佔比高於美國、德國、英國的39%-40%,高於法國的35%。

如果說在過去的年代,爲了工業「尤其化工機械等重工業」,這種學科專業設置情有可原,那麼現在到了21世紀信息科技時代,那就不合理了。今天各大製造業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出來後找不到合適的崗位。

時代洪流淘汰專業的時候,一點情面也不留。

去年有個現象級網紅,UP主大猛子,土木工程專業出來,在建築業國企上班,曬自己的苦逼打工生活。

土木工程以前也是熱門專業。2009年開動四萬億大基建,全國各地蓋樓修高鐵房地產和基建的黃金十年,相關從業者分到一杯羹,尤其是設計施工甲方監理,這些崗位太賺錢了。到了近些年,行業一路下滑。

2021年高考前夕,清華公佈了校內選專業的報名情況,土木、水利兩個傳統強勢專業報名人數爲0。

03

這個困在考研考編裡五年的女生,新聞報道說,石油本科專業通道狹窄且等級森嚴,即使她通過層層選拔,大概率也會被分到偏遠的油田工作。於是她轉向考研,想着離開重工業,不過不敢離得太遠,而是小心翼翼把方向定在了精細化工類,和本專業所學有交叉,但應用更偏日常。

大家只能在狹窄的領域裡,瘋狂競賽。

最悲劇的是,她考研考不上,只能跨行考公務員,但公務員屬於社會管理領域,更多的需要文科生,理工科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只能考“三不限”的崗位。

把眼光放寬一些,大家可以看全球教育體系,西方國家也存在理工科過剩的情況。

美國知名職業媒體Zippia在2020年統計大學各專業畢業生的失業率,列出最終排名:

這份榜單裡,不僅有大家熟悉的人文社科,藝術專業,也有理工類。

高等教育過剩,學校象牙塔教育無法適應市場變化等等,是非常嚴肅的話題,值得重視。

國內互聯網上,自媒體卻往往只會煽動情緒,在年輕人遭遇求職困局和考研困局時,他們只會說些“成爲廢物也很好”“不要在意世俗目光”這種廢話。

那個困在考研考編裡五年的劉同,需要的是切切實實的幫助,而不是廉價“賽博鴉片”的止痛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