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城市同行 與文明相伴
入職後恰巧趕上一個文明城市完整創建週期,我也有幸躬身入局、拼搏三載,“創文人”的身份助力我扣好職業生涯的“第一粒釦子”。
天津市濱海新區,面積達2270平方千米,轄5大開發區和21個街鎮,人文薈萃,經濟活躍。這片熱土上,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開花,文明之風也給予我“四重”昇華。
堅毅篤行,咬定青山不放鬆。“道雖彌,不行不至;事無小,不爲不成。”國家標準之嚴、新區體量之大共同決定了,“創文”工作絕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一位領導經常提示大家:“要拿出‘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定力,不被一時成敗遮蔽雙眼,尊重規律,再覆盤、再出發、再加油。”從2018年不盡如人意到2020年成功入選,晉位提升的關鍵是全體同仁堅守“創則必成”的信念,不說放棄、不去算計、不省力氣,慎之又慎摳細節,馳而不息抓落實。我也將“嚴密、深入、細緻、務實”作爲自己的終身信條,一個桌牌、一篇文稿、一次調研、一場活動……都力求完美。
人民至上,一枝一葉總關情。入職前,我沒想到自己的工作能與市民生活結合得這麼緊密。記得一位同事曾問:“創建全國文明城區,你覺得是爲了誰?”我答:“爲了羣衆。”“以前一進來,聞到這些異味兒,就想趕緊買完趕緊走;現在好了,乾淨整潔,我這心裡真痛快,就愛多溜溜!”在一個改造後的菜市場裡,一位老人真摯的話語表達出了她的獲得感。經過不懈宣傳與整治,在主幹道上與交警同志並肩作戰的志願者越來越多,過馬路時只顧低頭玩手機的行人越來越少、搶道加塞的司機越來越少、危險騎行的外賣小哥越來越少,秩序帶來了安全。物業“紅黑榜”一目瞭然,《百姓問政》欄目一針見血,哪裡有羣衆的訴求與呼聲,哪裡就有勤務員直插一線,背街里巷環境提升了、交通出行暢達了、母嬰室健全了、勞務市場規範了……羣衆生活質量和城市發展品質不斷提升。這是一個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共享理念得到充分體現。
深化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我見證了城市一點一滴的變化,也因爲參與其中,擁有了不一樣的觀察視角。首先,基層是一個寶礦,能人多、場景足,需要挖掘。每一處點位都是課堂,每一名羣衆都是導師,堅持勤走、細察、多聽、深思、善問、巧記,才能掌握第一手經驗,豐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其次,城市管理,要下苦功夫、笨功夫,通過“黨建引領 共同締造 ”,讓基層治理“活起來”。個人也離不開集體,互相補臺,才能好戲連臺。再次,開展專項攻堅,行動快、指向準、落點實,才能反響好。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盡力做好“看不見的事”,緊盯目標任務,向深度掘進,再向廣度拓展,講究方式方法。
注重積累,直待凌雲始道高。有前輩提醒我,幹創文就要熟悉各單位工作,當個有心人,也必然會有長進。的確,舞臺搭好了,自己不上場,永遠只是看客。想看懂看透科學嚴密的測評體系,沒有深厚積累可不行,唯有珍惜時間、珍惜機會,在自己的學習上下足“繡花功夫”,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才能使自己纔不枯、智不竭。現實中的情況總是複雜多變的,既要說好“北京話”,掌握原理、法規和重大方針政策,又要講好“天津話”“濱海話”,結合實際,善做羣衆工作,努力做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三年“創文”經歷深刻改變了我的人生。我不再畏難,不會忘記自己是羣衆中的一員,以實踐來檢驗真理,也養成了終身學習的習慣,敢於超越自我。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不拼不搏,人生白活;不苦不累,索然無味。一人文明是盆景,衆人文明是風景。風景中的我儘管渺小,卻擁有無比堅定的使命感和從容不迫的樂觀精神。(董海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