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達IPO巨輪擱淺,最終誰得益?

日前,上交所發佈公告,因先正達集團及其保薦人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根據規定終止其發行上市審覈。

計劃募資650億元的農業巨頭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IPO巨輪,正式擱淺了。

先正達計劃募集資金650億元,這一金額不僅是A股近13年來最大規模,也是A股歷史上募資規模的第四位,更是“註冊制”實行以來最大規模的融資。

先正達IPO的擱淺,引發輿論一片歡呼。已經在長期低迷市場中大面積虧損的廣大普通投資人紛紛表態支持IPO規模與節奏的從嚴管控,認爲此舉能改變市場持續了幾年的低迷而重拾升勢,讓大家再賺大錢。

在市場脆弱、投資者信心更弱的當下,先正達撤回上市申請屬於識大體、重大局的表現,應予肯定。但市場會不因爲這樣的呵護就能步步向上?我認爲最終結果可能相反。

是這家企業本身出了問題而讓IPO擱淺的嗎?

先正達集團於2019年註冊於上海,主要由瑞士先正達、安道麥及中化集團農業業務組成,追溯公司的前身是有超過250年曆史的、全球領先的農業科技創新企業,主營業務涵蓋植物保護、種子、作物營養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並從事現代農業服務。

先正達集團擁有豐富的產品與業務組合,在全球重點農業市場佔據領先地位,在最具增長潛力的中國市場擁有獨特資源與優勢。

2021年,先正達集團的發展數據是——

在全球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三、在數字農業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在中國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一、作物營養行業排名第一,是中國現代農業服務行業的領導者。

招股說明書顯示,中國化工農化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先正達集團99.1%股份,爲先正達集團控股股東,同時中國化工農化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麥道農化持有先正達集團0.9%股份。中國化工農化有限公司由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中國中化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中國化工間接全資持有,因此先正達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爲國務院國資委。

根據招股說明書的信息,2020年至2022年,先正達集團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587.79億元、1817.51億元和2248.45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88.24億元、79.87億元和114.06億元。相比2020年,2021年營業收入增長14.47%,相比2021年,2022年營業收入增長23.71%,毛利增長20.80%,淨利潤增長42.8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增長83.57%。

上述增長主要原因爲極端氣候以及地緣政治等因素推動全球糧食價格上漲,帶動植保、種子等產品銷售量價齊升。同時,2022年先正達集團通過推出新產品並加強在關鍵區域的市場地位,提高銷量並提升了生產率。此外,先正達集團不斷加強供應鏈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費用。總體業績表現良好。

從企業央企背景看,先正達可算根正苗紅;從所處農科產業看,先正達符合政策導向;從實際經營情況看,先正達確實一切正常。那麼,這次的“主動”撤回IPO,顯然是響應“窗口指導”的結果。

IPO的“非常態”就能讓市場重拾升勢嗎?

在先正達的暫緩IPO公告下,最典型的、被點贊最多的留言是:看來領導呵護資本市場之心昭然若揭,股市再不上去真的說不過去了!

情況真是這樣嗎?我們先一起回顧以下歷史:

過去30年間,儘管A股總體向上,但波動劇烈。期間多次的異常大波動可以被定義成“股災”了,而對市場一直呵護有加的管理層每次都果斷出手救市,大大小小救市行動難以勝數,其中“暫停新股發行IPO”歷史上就被作爲主要的救市手段而使用了9次,而幾次最典型、最有力的救市組合拳分別發生在1994年、2004年、2008年和2015年。(見下圖)

|數據來源Wind,1990.12.19至2022.3.16

然而,從歷史上的各次“救市”經驗總結:無論單是暫停IPO,還是結合多猛的其它舉措,都不能改變市場長期的趨勢方向。

普通投資人也不可能因爲IPO暫停了,就增加了在二級市場參與博弈的勝算。都知道,市場一旦低迷,大家就痛恨IPO“高價發行”,痛恨大股東減持。其實邏輯很簡單,大家如果覺得IPO公司太貴,那麼大可以不買,這樣股票不就得打折賣了麼?

廣大普通投資人在熊市堅決呼籲暫停相對低價發行的IPO,到了牛市,又舉雙手歡迎重新迴歸的高價新股,2007年牛市巔峰時“中石油”上市接盤的教訓忘了嗎?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低買高賣”麼?

IPO的嚴格管制能替代市場對上市公司化優勝劣汰機嗎?

很多投資人非常羨慕美股上市的7家科技巨頭引領着美股長期走牛。也希望我們的監管機構以嚴格的審覈審出若干家上市公司引領未來。

然而,情況恰恰相反。行業天花板高、技術領先、渠道穩定、成長性強、現金流好的公司都是在競爭中一步步形成的。公司的長期發展能力事前的審覈根本無法預知。

換句話說,計劃經濟無論多周密,就是無法與市場經濟競爭,這已經是過去幾十年國內外實踐中檢驗出來的真理。根本沒必要再作爭辯。

而且,引領未來的產業方向與龍頭公司的誕生方式也一定是事前預料不到的。例如,現在公認引領未來的AI行業,恰恰是從人們認爲毫無前途、令人墮落、甚至被認爲是新時代的鴉片的“遊戲行業”中孕育出來的,正因爲遊戲行業的大量需求,養活了“顯卡產業”。

當AI成了人類未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時,“AI大模型”產業急需顯卡產業的天量供應,於是顯卡龍頭公司的市值就終於一飛沖天。

在以上例子中,如果監管打擊與限制“不靠譜的遊戲行業”,無意中就遏制了“顯卡產業”,最終讓AI大模型產業的彎道超車變得異常艱難。這因果關係,真是意想不到吧?

曾經萬衆期待的A股IPO註冊制從2014年起籌備、推進到今天,已經持續了10年。把監管者從實質性審批中解放出來,是資本市場機制改革的關鍵深水區。

如果註冊制走來走去還是真真假假,那麼A股市場估計很難擺脫這樣的一個循環——

長期低迷——審覈加碼暫停IPO——上市公司排長隊——市場有所回暖——放鬆審覈——恢復大量IPO——大股東減持堰塞湖——市場又再長期低迷……

這樣的循環中,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始終得不到健全,企業的融資需求難以被充分滿足,對促進經濟的復甦難有正面意義。

儘管短期的市場走勢漲跌受投資人情緒變化以及資金流向的影響非常大,但長期而言是由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決定的。而宏觀經濟走向直接決定了上市公司總體經營業績。

本輪的A股市場的下行週期,其實歸根結底是國內宏觀經濟的狀況決定的。除了可以看外商直接投資(FDI)資金進出流向數據,零售物價指數(CPI)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等關鍵指標外,相信每個人都能從房地產市場、畢業生就業市場等獲得對宏觀經濟的直接體感。

這裡不再贅述……

已經公佈的5393家A股上市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總營收53.56萬億元,歸屬母公司股東利潤總額4.39萬億元,分別比上一同期增2.06%,-2.83%。

上市公司整體營收基本持平,而利潤負增長……作爲宏觀經濟晴雨表的國內股市表現不理想是順利成章的。

投資人盼牛市歸來的心情可以理解。而股市能否重回上行軌道取決於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明顯改善以及投資人羣體信心的恢復。

對A股市場的監管者而言,面臨穩市場、穩信心的迫切任務,我個人認爲在重重挑戰中,應保持走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長遠目標的定力,以最終真正維護好包括廣大普通投資人在內的各方參與者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