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價格不漲,對所有人都是壞事

從老百姓的角度,消費品的價格不漲,每個人手裡的錢能買到更多東西,難道不是好事嗎?

確實不是。最簡單的道理是,我們不能只關注商品的價格漲不漲,更要關注自身的收入漲不漲。商品價格不漲,收入就很難增加。

一個人的收入拿去消費,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的收入。另外一個人產生收入之後,他又會去消費,又變成第三個人、第四個人的收入。這樣從收入到消費的循環往復,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

只有收入越高的情況下,個體消費纔會越多。一個人的消費越多,別人的收入也會越高。在這樣的一個健康的社會當中,可能會產生一定的通脹率,商品的價格會上升。但這樣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每個人的收入預期都在上升。

如果失去收入上升預期,經濟就容易出大問題。

日本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日本勞動者的工資幾乎沒有上漲,經濟也陷入停滯狀態。

我們來看一下具體數據。1988年,日本勞動者的人均基本工資是每個月23.19萬日元。到了1999年,這個數字還是在上升的,1999年達到30.06萬日元。但是從2000年以後,日本就正式陷入到通縮的狀態。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資在2000年之後的20年,一直徘徊在29萬到30萬日元之間。

2019年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資到了歷史最高點,但這個最高點跟20年前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僅僅爲30.77萬日元。也就是說,經過了20年,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資僅僅漲了七千日元,也就是每個月漲了三百多人民幣。

勞動者收入難以增加,背後是企業無法向員工支付更高的薪水,這背後的本質又在於企業無法向消費者提價。

舉個例子,著名的日本百元店大創,直到今天大量的產品,定價都在100日元,也就是5塊人民幣左右。一雙筷子、一個杯子還有洗臉毛巾…無數生活中的日用必需品,都能在大創以100日元的價格買到。

那大創這個100日元的定價模式究竟延續了多長時間呢?只要簡單研究一下,我們就能發現大創是在1977年制定「全場百元」這樣的經營戰略。

連模仿大創起家的名創優品,最近幾年都已經拼命提價,再難找到人民幣個位數定價的商品了。而1977年到現在已經接近50年了,大創的價格還是一模一樣的一百日元,這種穩定性讓人不寒而慄。

更有意思的是,大創作爲一個發達國家企業,它把門店開到海外市場的時候,在發展中國家的定價也比日本更高。例如說大創在泰國所出售的商品,它的統一定價在210日元,在菲律賓則是190日元。同樣的商品,你在東京的大創進行購買,實際上會比在泰國和菲律賓這種發展中國家還便宜。

在這樣的環境下,降本增效就成爲日本大量企業的最優解。

在機器人自動化這個領域當中,日本企業是全球領先的。日本企業在使用機器來替代人,進行自動化、不斷節省人力成本這件事情上非常厲害。

舉個例子,日本有個著名的壽司連鎖品牌無添藏,類似大創一樣的定價策略,專賣100日元一碟的壽司,也是折算成人民幣五塊錢。爲什麼它賣這麼便宜還能賺到錢呢?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給顧客捏壽司的不是真人,已經機器人自動化了。

每一個飯糰都是標準化的,自動捏飯糰是個重複性的工作,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所以由機器人來替代員工,在經營上就能節省大量成本。

在這樣的壽司店裡,當顧客吃完去結賬的時候,也沒有服務員會過來數點了多少盤。店裡會有自動回收餐盤的機器,顧客把餐盤放到機器裡面,它就自動給你計算出這頓飯消費的價格。

整個過程,需要的人越少越好。這就是爲什麼很多日本企業經歷二三十年通縮,依然還沒有倒閉,因爲他們都在拼命削減成本。

在這種環境下,身處其中的所有人不可能好過。我們要非常警惕,不能像當年的日本一樣,陷入價格下降的負面螺旋之中。

微信已打亂公號推送順序,請關注並將「投資人黃海」設爲星標,以免錯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