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社會課本挨轟 翰林:沒有意識形態問題

一名家長怒控,孫子就讀小學四年級,就讀學校使用的社會課本翰林出版社版本遭指內容浮濫。圖爲國教陳列各年級教科書。(李侑珊攝)

一名家長怒控,孫子就讀小學四年級,不只已連續3次社會科小考不及格,社會科第1次小考更是全班不及格,孩子就讀學校使用的社會課本是翰林出版社版本,遭指內容浮濫,甚至談到中華傳統節慶,以「先民」取代「中國」。翰林則迴應,所舉各地家鄉特色範例以利教師地化教學,而小學中年課程範圍是以鄉鎮縣市爲主,沒有所謂的意識形態問題

針對家長諸多指控,其中對於住民與新住民佔教材比重過多,翰林出版社表示,小學社會教材基於「關注多元文化」與「尊重少數族羣」的角度編寫,因此不能以人口比例來決定教材的比重。

翰林出版社指出,依據教育部課程綱要規定,此部分的教學重點,是爲了讓學生理解所生活環境是由不同族羣組成,不同族羣之間須相互理解與尊重,因此在課文取材中分別介紹漢人、原住民族、新住民,帶領學生認識各族羣的不同文化風俗與節慶特色,進而教導學生面對不同文化時,應抱持着尊重的態度

至於課本不斷提到的「家鄉」二字,家長砲轟表達不清不楚,「明明你們心裡想的是臺灣,卻不直說!」翰林出版社則迴應,依據教育部課程綱要規定,中年級社會教材着重於「家鄉」議題單元編排從不同的主題(例如:人口、名勝古蹟地名……等) ,讓學生了解居住的地方

翰林出版社並強調,「家鄉」的定義是相對性的,有出生地、求學地、工作地等,中年課程範圍是以鄉鎮縣市爲主,「沒有所謂的意識形態問題」。

翰林出版社也提到,教科書爲全國通用版本,爲了兼顧區域平衡,因此所舉的例子爲各地家鄉的特色範例,此爲符合教育部課程綱要規範前提下,各家版本的共通性做法。對此,翰林社會於教師專用課本、教師專用手冊等周邊資源上,皆已提供豐富的在地化的教學素材,讓教師可進行在地化的教學,以達課程目的

而就社會教材課文用字方面,家長也有所質疑,翰林出版社則強調,各領域的學習重點不同,因此社會領域教材,不能只以前一個年級國語課本學過的生字編寫,此爲各家版本的共通性做法。

翰林出版社稱,社會課文編寫用字歷經北、中、南多位老師協助審校,亦經過多位學生協助試讀,剔除難字難詞,符合中年級學生的學習程度,並且課文每字皆加上注音,便於學生閱讀,而若因課程所需出現的專有名詞,亦有安排「加油站專欄進行名詞解釋,不會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