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拼命盯後進生,到了初中爲何直接放棄?
人們總是說:“拔尖的孩子永遠不用擔心,因爲他們自己會往上飛。”
可是,飛翔的孩子並非都擁有同樣的起飛平臺。小學、中學和高中彷彿三層不同的舞臺,演繹着教育生涯的精彩,也在無形中改變着老師們的關注對象。
小學的課堂上,那些後進生總是成爲老師的目光焦點,彷彿每個孩子都被期待着從泥潭中爬起。而到了初中,情況卻來了個戲劇性的翻轉,中等生成爲老師的"心頭肉",至於高中的優等生,老師們似乎都把他們當成了未來的驕傲。
問題不在於“關注誰”,而在於爲何不同階段的關注對象如此變化?
實際上,小學階段,學習的內容還相對簡單,一二年級的拼音、加減法,三四年級的分數、乘法表,直到五年級的略微拔高,也不過是加點難度的數學運算題罷了。
孩子們的學習差距,在這個階段並不明顯。
聰明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成績差異不大,最多一個考95,一個考85,誰又能說清這10分的差距究竟是能力問題,還是粗心馬虎?
但那些成績一落千丈、成績吊車尾的後進生卻像是一個木桶的短板,極其顯眼。
一個後進生如果從不及格變成及格,甚至提高到80分,拉動的均分效果立竿見影!因此,小學老師的眼光自然鎖定在這些短板上。
畢竟,小學的目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掉隊,讓木桶裝更多的水,這就是“均衡發展”。
可進入初中後,後進生成了老師的“棄子”,他們在小學的強行拉拽中可能偶爾踩到及格線,但面對初中複雜多變的知識結構和更高的思維要求,後進生就像從平地走進了迷宮,壓根找不到路。
所以說,與其將精力花在這些學習力薄弱的孩子身上,老師們更願意把目光放在中等生的身上。
他們雖然成績處於中游,但思維能力並不差,只需要一些引導,提分潛力巨大。
至於優等生,老師們大可放心,他們無論如何都會保持自己的節奏,有着屬於自己的上限。
到了高中,優等生光芒四射。
學校的目標是考一本、衝985、211,優等生是學校成績的象徵,競爭力的核心。老師們將焦點集中在他們身上,進行“分層教學”,專門打造一批“學霸軍團”。
此時,後進生和中等生彷彿成了背景板,優等生的優異成績不僅關乎學校的升學率,更代表着學校的未來競爭力。一個優等生的進步,比一箇中等生、後進生的進步帶來的象徵意義更大,這也解釋了爲什麼高中老師如此青睞優等生。
01 後進生是小學的焦點,不因爲天賦,而因爲木桶效應。
小學課堂裡,有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成績從來不過60分。
某天,老師決定重拳出擊,天天盯着他複習、輔導,恨不得跟在他身後盯着他寫作業。終於,期末考試那天,他奇蹟般地考了80分,老師欣慰地鬆了一口氣:這80分,比一個天才從95提高到滿分都來得振奮!
結果老師打了個電話通知家長,家長一聽:“才80?不是天天盯着他嘛,怎麼才80?”
老師無語。這就是後進生的悲劇——努力半天,別人期待的仍是‘奇蹟’。
02 中等生是初中的香餑餑,進步容易,提升明顯。
某個中等生,平時成績在班裡20名左右,學習上不算特別差勁,但也不突出。一天,老師悄悄找到他,對他說:“你再多做點題,可能就能上10名了。”
於是這位中等生從此開始了廢寢忘食的刷題模式。
果然,期末考試一看,他直接從20名衝到了第12名,差點就進了前10。老師開心地表揚他:“你真是好樣的!”他喜滋滋地回家和爸媽彙報,結果老爸淡淡地說了一句:“哦,那第10名的孩子是不是刷題比你多一點?”
從此,這個努力而“幸運”的孩子,徹底陷入了無盡的刷題循環……
03 優等生是高中的寵兒,因爲他們是學校的未來。
優等生的世界總是自帶光環。
班裡的學霸天天打着競賽輔導的旗號,請假去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大家心照不宣,老師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偶爾還誇讚一句:“努力一點,省狀元可能就是你。”
而普通學生只能苦哈哈地刷着例行的高考真題,每當學霸滿懷信心地從賽場上歸來,總有個調皮的同學問:“怎麼沒考個諾貝爾獎回來?”
學霸淡定一笑,接着狂刷題。而普通同學,只能望着那節節攀升的成績,乾瞪眼。
那麼,如何改變關注重心,找到教育的平衡?
每個階段的學生,都應該被賦予足夠的重視和期待,而不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淘汰”。
如果小學老師能在關注後進生的同時,適當挖掘天賦潛力生的興趣,初中老師能多給中等生情感支持的同時,兼顧優等生的拓展需求,那麼教育的關注點將更具彈性和包容性。
而到了高中,優等生的培養固然重要,但讓每個學生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甚至關注那些看似無望的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精神動力,也許是老師們需要思考的關鍵所在。
所以說,作爲家長和老師的我們,理應在不同的階段給予初中生應有的關注和公平的對待。
因爲教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拼的是堅持,不是瞬間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