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給“星星的孩子”更優質教育
(原標題:【新聞隨筆】給“星星的孩子”更優質教育)
作者:李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患兒行爲模式刻板,難以順暢理解他人情緒,也缺乏社交技巧,因此被稱爲“星星的孩子”。2024年7月,中國殘聯、教育部等部門印發《孤獨症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8年)》,提出將健全孤獨症兒童普惠保障機制,推動落實將義務教育階段孤獨症學生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由每生每年6000元提高至7000元以上。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特殊教育是不同種類特殊兒童最急需、最迫切、最現實的生存發展需求,特殊教育發展水平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作爲特殊教育中的重要羣體,我國約有1000萬孤獨症患者,0至14歲孤獨症兒童數量超過300萬。如何暢通“星星的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是全社會共同的關切。
當前,融合教育是實現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當前特殊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將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納入普通學校和班級接受融合教育,有利於讓孤獨症兒童與普通兒童在互動中學習規則、學會溝通交往,爲日後融入社會創造一定的前提條件。《“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推進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隨着我國融合教育工作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如何改善孤獨症兒童在情緒認知、社交溝通以及生活適應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不斷提高隨班就讀的適宜性和有效性,是優化融合教育環境的重要方面。無論是通過配備資源教師、特教助理,爲隨班就讀的孤獨症兒童提供個案支持與個性化輔導;還是在學校內部重視孤獨症兒童的社交需求,鼓勵其與普通兒童社交互動,營造包容友善的校園環境;抑或是推行家庭培訓項目,加強對孤獨症患者的早期篩查、診斷和干預,幫助父母掌握科學方法,緩解家庭負擔,構建家庭教育良性循環……這些都是未來家校合作、協同發力的重要方向。
從事相關方面工作的教師,不僅要具備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還要掌握特殊的教育方法、心理學知識、行爲干預技術等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實現對教師的精細化、專業化培養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已推動20多個省份出臺特殊教育教師編制標準,其中,山東省將孤獨症兒童教育的師生比明確爲1∶1.5;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孤獨症兒童教育成爲目錄中的新專業之一;今年啓動實施的“星星計劃”特殊教育公益項目,首期撥付300萬元,重點支持孤獨症中心承擔孤獨症教育教師專項培訓,並向中西部省份提供“送教到省”服務……這些都爲孤獨症兒童教育加強師資保障、夯實教育資源提供了實踐範本。未來,應不斷提高孤獨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加強精準化教育評估,完善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讓孤獨症兒童得到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獲得更好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點亮生命,而每個孤獨症孩子,都是一顆等待被點亮的星星。相信在精準支持、資源整合與社會共融的基礎上,推動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共建,定能點亮希望之燈,爲更多“星星的孩子”照亮成長之路。
《光明日報》(2025年01月10日 03版)
[ 責編:楊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