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哥跨電動車 百兆商機噴發 臺灣的機會在哪裡
「新五哥」跨電動車!百兆商機噴發,臺灣的機會在哪裡。(圖/今週刊提供)
電動車崛起勢不可擋,從美國通用汽車(GM)、克萊斯勒、德國BMW、福斯到日本豐田;從美國加州蘋果、亞馬遜,不論傳統汽車大廠還是科技巨頭,大家都宣示要進軍電動車。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眼中,這是臺灣科技業者擺脫低毛利,最看得見、摸得到、高達四兆美元(約新臺幣113兆元)產值的大好機會。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登高一呼,組成MIH大聯盟,短短几個月,高達400家中外廠商熱情響應。第一時間加入MIH的新創公司歐特明執行長吳錫慶興奮地說,「電動車是新的產業,絕對是想進入的新創公司的大好機會。」
科技A咖深耕
早在3年前,有美國汽車大廠找上臺達電,希望由臺達電領軍,替它打造電動車的臺廠供應鏈。走在電動車的大道上,「臺灣科技業是車廠打造電動車供應鏈的首選。」纔剛併購全球車用被動元件大廠基美的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看好地說。
陳泰銘的道理很簡單:臺廠會是首選的理由奠基於「特斯拉經驗」。他說,特斯拉能夠成功,建立在大量選用臺灣廠商作爲它的供應鏈。「它大量使用臺廠技術、解決方案,隨着特斯拉的成功,讓臺廠在零組件、系統經驗上更成熟、精進,兩者相輔相成。」
確實,電動車帶來的汽車產業大變革,早已經吸引臺灣的科技業默默佈局深耕。不只鴻海,和碩技術長黃中於透露,早在10多年前的華碩時代,就開始投入「車用」研究。在和碩大當家童子賢眼中,電動車更是臺灣科技業者的新大陸,大家不約而同揚帆啓航,投入這場電動車新大陸的探險。
正如童子賢所言,「未來汽車結構中,有70%產值將來自車用電子」,讓向來在全球科技產品扮演重要代工角色、飽受「毛三到四」之苦的臺灣科技業,找到翻轉的機會。從中,或許過去科技界的舊五哥,將由新五哥來取代。
拿下iPhone代工訂單而登頂全球電子專業代工龍頭廠的鴻海,這一年來以「光速」佈局電動車的大動作,是戮力抓緊下一個機會的代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先是連番宣佈結盟裕隆、拜騰、吉利、飛雅特克萊斯勒(FCA)等車廠,去年更推出有如當年聯發科公版晶片組的電動車軟硬開放平臺MIH,一舉擄獲市場目光點。
工研院資通所所長闕志克分析,臺灣科技業有機會兵分三路搶下電動車大餅,「第一是臺灣科技業擅長的馬達控制器、模組,以及電源轉換器、逆變器等;第二則是包含晶片、鏡頭、模組的感測系統;最後是臺灣較缺少的底盤,或是控制數位訊號轉機械動作系統(Drive By wire)。」至於汽車電子部分,他說,「車內娛樂系統其實就是傳統電腦、面板的延伸,這部分,臺灣廠商就更沒有問題了。」
兵分三路進軍
根據闕志克的分析邏輯,可將目前科技業進軍電動車分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像臺達電、國巨等以零組件出發,卡位電動車商機的老牌電子業者。隨着汽車轉型爲「高電壓、高電流」的電動車,以動力系統取代內燃機後,電源供應器、被動元件的使用量都將倍數成長,這是臺廠分一杯羹的大好機會。
第二類是從消費電子產品代工轉做電動車次系統組裝的電子代工廠,如和碩、廣達等老牌五哥。和碩除了手上握有特斯拉中控ECU(控制器)、家用充電樁的代工訂單外,據瞭解,和碩也已經是豐田、奧迪等傳統車廠的車載平板代工廠。
第三類則是在電動車產業秩序尚未明朗之時,與電動車產業一起成長殺出重圍的新創公司,不少家都打入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中國電動車供應鏈,代表性業者爲歐特明電子、爲升科技、科絡達等。
面對電動車的大航海時代,童子賢說得好,臺灣資通訊產業是「有可勝之機,無必勝之道」,電動車產業的滲透率僅3.9%,倘若以豐田汽車打算2050年全面推出電動車作爲一個時間標記,還有30年光景可以逐浪前行,勝負還在未定之天。接下來,就看業者是否化過去經驗爲優勢,在電動車產業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大陸了。
深入解析電動車產業前景 詳見第1258期《今週刊》。
《今週刊》(第12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