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在外工作鮮少照顧父親卻想平分遺產 弟氣炸:不是錢的問題

圖爲示意圖,與文中當事人無關。示意圖/Ingimage

之前我在節目裡聽過一個案例:某個家庭的父親過世之後,長子跟次子在處理父親的喪事期間起了一些紛爭。大哥告訴弟弟,雖然他是大哥,但他也不會因爲這樣就獨佔父親的遺產,所以他跟弟弟說,父親的遺產就一人一半以示公平。沒想到弟弟聽到這個決定時他爆炸了。

他說,這怎麼叫公平?弟弟埋怨哥哥很少回家探望父親,平時都是他在照顧爸爸,哥哥每次都過年過節纔回來,而且把自己當成是客人一樣,現在到了父親不幸過世了,怎麼還敢大言不慚說要公平、財產一人一半?

哥哥聽完也很不高興,他自己在外地工作當然沒有辦法時時刻刻照顧爸爸,弟弟怎麼會這麼愛計較?他平時也會買東西回家,又不是完全不管父親生死,弟弟這麼說太不厚道。他身爲長子本應該獲得比較多遺產,他都願意一人一半了,不然要怎麼做纔算公平?弟弟生氣的迴應:不是錢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即便不是像分遺產這樣的事情,很多在外人看起來用錢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們也會覺得「不是錢的問題」。

我也聽過某個學員埋怨,她費盡心力照顧媽媽,平時弟弟妹妹不聞不問也就罷了,連媽媽都爲其他的弟弟妹妹說話。媽媽某次做手術需要費用,學員告訴我,她實在很想置之不理,看看其他的弟妹會怎樣,結果媽媽知道後還罵她是不是心疼要出錢?

媽媽說:你賺的比較多還這麼愛計較,幹嘛跟弟弟妹妹一般見識,你是姊姊應該要多承擔一點啊。學員很痛苦地告訴我,根本不是計較錢的問題。

我問學員,你痛苦的點是什麼,如果不是錢,你在意的是什麼?學員說,她在意的是弟弟妹妹們爲何不像她一樣爲家裡付出,爲何她的付出別人都視爲理所當然,更重要的是,媽媽怎麼會看不懂她真正要的是什麼?

「你真正要的是什麼?」我問。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大概都能夠很清楚的分辨,當事人最需要的是受到尊重、認可或是被同理,可是當我們是身處其中的當事人,有多少人可以看得見「錢」只是冰山上的一角,潛藏在水平面以下的是人的憤怒、委屈與無奈,還包含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定以及對人的期待呢。

當我們能好好的疏理自己冰山之後,纔有辦法靠近他人的內在冰山。

學員嘆了一口氣說:「我希望媽媽至少能夠跟我說聲,我辛苦了。」

那是一種來自於媽媽的認同,迴盪在我們渴望層次裡的自我價值感提升。

「你曾經跟媽媽表達過嗎?」我問。

「沒有,作爲媽媽的,怎麼會連這個都不知道?」學員抱怨。

看起來,我們需要在對話上很清楚的分辨兩件事:第一就是,我是不是能夠如實地、不帶批判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第二則是,我們是不是能夠把別人的功課還給別人,並做好自己的功課。

能不能好好的迴應自己並且爲自己發聲,這是做好自己的功課。至於媽媽會如何反應、她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那是她的功課。接納自己在每個刺激的當下興起的各種衝擊,同時也能夠允許他人真實的迴應他們自己的功課。

這樣的事件其實在每天都會發生。當你自認爲在天秤的這一頭已經盡力付出,而那一頭的利害關係人卻不領情,或甚至覺得你做的事情是理所當然,你或許也會有這個念頭「不是錢的問題」。當念頭興起時,你知道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嗎?在冰山理論的渴望層次裡你會找到答案。

(本文出自臉書粉專「長耳兔心靈維度」,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