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臨時攔水壩「石笱」 雲林農田水利教育園區重現歷史現場
▲農田水利會藉由修復臨時攔水壩_石笱模型,重現濁幹線2號進水口落苟歷史現場。(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雲林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內動態模型區臨時攔水壩「石笱」設施年久損壞,石笱極具環境教育意義,農田水利會邀請林內鄉烏塗社區發展協會及林中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參與,由當地仍具技術的耆老現場示範教學並實地落笱引水,重現了早年先民與天爭水的艱辛過程。
早期雲林農田水利會濁幹線於濁水溪設有三處進水口,水利會利用竹子和塊石爲材料,製作石笱(竹笱)又稱爲籠子篙,桂竹編的類筍狀的圓椎型壩籠,高4~12尺不等。利用河牀空曠處「笱場」編綁竹笱,到河牀撿拾石塊後,用牛車搬至溪牀,再以「人力」接龍方式將塊石放入竹笱內。
人力下水放置笱籠,並在籠中裝石,是一個極耗體力同時也需要有極好水性的工作,常常要在水下做,所以閉氣功夫要夠強,竹笱堆排起來,就變成臨時攔水壩,改變水的流向與擡高水位,導引溪水流入濁幹線沉砂池,提供雲林農田水利會最大灌溉系統濁幹線會員灌溉用水。
雲林農田水利會會長洪國浩表示,吃果子拜樹頭,吃圳水就應該要拜圳頭,舉辦這個活動就是要緬懷前人的艱辛,同時讓更多人瞭解水利文化。會長洪國浩說,感謝烏塗及林中社區發展協會的鼎力襄助,尤其推崇今天重現濁水溪竹笱製作及落笱的老師傅們,纔是今天真正的主角。
雲林農田水利會說明,隨着工商業發達,攔水材料目前改用鍍鋅石籠,搬運輒以挖吊機及四輪搬運車爲主,人工爲輔。搬運車將鍍鋅石籠及合格塊石搬運至施設現場,石籠用人工組立成型排列連結後,再以挖吊機將塊石輕放置於石籠內,以人工整齊填飽後封口,用挖吊機挖掘砂礫土置於石籠前面,築成砂堤檔水及防漏,所構築之臨時攔河埧較竹笱耐久堅固。
雲林農田水利會指出,雲林農田水利會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爲全省17個農田水利會中唯一通過認證之場域。由於園區內動態模型區臨時攔水壩_石笱設施年久損壞,鑑於石笱極具環境教育意義,懷着感恩的心,本着吃果子拜樹頭的心情,希藉由修復臨時攔水壩_石笱模型,重現濁幹線2號進水口落苟歷史現場。
▲農田水利會邀請林內鄉烏塗社區發展協會及林中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參與,由當地仍具技術的耆老現場示範教學並實地落笱引水。(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其他新聞】
►獨/純情志願役遭騙「尿尿的地方」!正妹誘投資不成 怒PO不雅照:這人好惡
►雲林發電廠澄清下游廠商找人與會錄影 影響聲譽將尋求法律途徑
►雲林離岸風力發電場協調會攜刀4男身份曝!能源公司委託「代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