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 從土樓與書院說起(下)
嶽麓書院。(資料照片)
反派人物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秦檜,何粟榜進士及第,卻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害死岳飛。餘身爲法律人最景仰的是包拯,宋仁宗天聖五年中丁卯科進士,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爲「包青天」,將他奉爲神明崇拜,他還被奉爲中國司法之神。
餘徘徊於長廊左右,仰望千古的風流人物,不勝枚舉。到庭院外,除了朱熹講學銅像外,也有明朝理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之王陽明(王守仁)銅像。徜徉山區景觀古文物建築,小橋流水,流連忘返一整個上午。
後來才又搭公交車到廬山腳下,見到巨型題字,爲李白《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氣勢宏偉。又思及蘇軾到廬山遊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但此刻,餘因連夜搭車,舟車勞頓,無意上廬山。旋乃又搭公交,晃晃蕩蕩到了目前爲中國第一大的湖泊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遙想憶古昔,此湖曾發生許多威武雄壯的英雄事蹟,如周瑜操練水師、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鄱陽湖之戰兩軍敵對,爭天下壯觀場面。如今天下太平,鄱陽湖上的點點星舟,漁民捕魚自在悠閒。唐代詩人王勃詩曰:「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回程路過正南距鄱陽湖約一公里,著名的廬山愛蓮池,是一處天然景觀,風景秀麗,正好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南麓星子縣城區,周瑜點將臺東側,其東南緊連冰玉澗。池中分劃十方池,種植着「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蓮花,盛夏之季,漫步蓮池,微風悠悠,清香樸鼻,心曠神怡。
2018年8月,餘因參與了兩岸公司法制的會議,地點在長沙中南大學,而參訪了第三家書院,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至今仍爲湖南大學下屬的辦學機構,歷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除了古蹟的功能之外,其實也還是學術單位,不過進去要門票,人民幣五十元。餘乃拿出百元人民幣,也替同遊教會弟兄,買了兩張門票進場參訪。
書院內環境優雅,非常古色古香,結合傳統建築與現代科技大成,書院的建築格局,處處透露着歷史氣息與文化底蘊,非常值得去參觀感受。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都閃爍着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
書院內有孔廟、孔子銅像、屈子祠,有皇帝的題字。這裡也是譚嗣同開辦時務學堂之地。要想了解湖湘學派、朱張會講,也可以在這裡查閱文獻。
嶽麓書院名聯,「惟楚有材,於斯爲盛」,乃取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化爲惟楚有材的上聯;論語泰伯中的「唐虞之際,於斯爲盛」對了下聯,合起來便是「惟楚有材,於斯爲盛」,其意謂,楚地是個出人材的地方,嶽麓書院更是精英匯聚之地。這句對聯巧妙地描述出嶽麓書院,近千年來培養出許多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既然到此一遊,餘乃站在嶽麓書院這名聯下,請弟兄幫忙拍照留念。
餘博遊神州,至今也參訪了大陸書院三家了,回顧臺灣的書院,據文獻指出,一般以清朝康熙,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臺灣府治設立「西定坊書院」爲肇始,但初期只爲義學性質,直到臺灣府知府衛臺揆設立崇文書院,臺灣纔有正式的書院。這些書院因位於南部臺南市,餘乃桃園市民,大部分就學與工作在北臺灣,至今尚無緣參訪。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自2012年起爲發揚閩南文化精神,舉行閩南文化節活動,融合多元文化,爲更瞭解閩南文化特色,今年9月將推出一系列的「閩南書院系列課程」,課程內容,有「閩南傳統民俗、建築介紹」、「南、北管介紹與賞析」、「閩南語言、歌曲教學」等。
關於「閩南書院」,2014年,苗栗縣政府舉辦「閩南書院考察計劃」,計劃內容:福建省廈門市、泉州市、福州市閩南書院參訪考察。透過深度參訪,積極建立兩岸閩南書院交流與對話,有計劃產生有機互動與聯繫。
而原閩南書院位於苗栗後龍高鐵特定區內,現已更名爲英才書院。英才書院自2017年11月起開放免費參觀。基地面積9270平方公尺,建築面積1387平方公尺。書院的規畫設計,參考了閩南建築語彙以及各地書院的精神,又秉持遵古仿古與創意的原則,亦即屬於傳統地理與建築形制尺度部分依照遵古原則,屬於建築空間結構與外型部分則採用仿古原則,而屬於水池水橋庭園景觀的文學意境則發揮創意原則。至於永續經營則冀望以傳承文化經典爲核心,藝文活動關照經史藝術文創與身心靈等各範疇,成爲「活的歷史建築、活的古蹟」。
秉持遵古仿古精神
臺灣人尤其閩客族羣,秉持遵古仿古精神,飲水思源,不忘本,將兩岸文化一脈相承,臺灣與大陸關係,是血濃於水永無法分割。臺灣有些政客不肖子孫,主張去中國化,割捨掉對自己民族的感情,是會遭到數典忘祖之譏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