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某診所按摩牀上最震撼的1張照片流出:病態的父母,絕望的孩子
來源:水木先生說(ID:shuimujunshuo)
古有關羽刮骨下棋,今有小孩正骨做題。
這個新梗,來自一張全網流傳的圖。
廣東一傢俬人中醫館內,一個孩子正在接受正骨治療。
正骨很痛,孩子疼得哇哇大叫。
旁邊母親急了,就掏出計算器,逼孩子背乘法口訣。
一來轉移注意力,二來不耽誤功夫好好學習,提升成績。
看到這張圖我震驚了。
想幫孩子轉移注意力,用播放動畫片效果不是更好嗎?
連看病都得做題學習,這到底是爲了孩子,還是準備逼瘋孩子?
評論區一些留言分享,更是刷新雞娃的極限。
“當時在兒科重症監護室知道的,一個14歲男孩跳樓沒死。住院期間身體腹痛,去檢查,途中他媽媽就拿着手機讓他看看,羣里布置了多少作業。”
有網友分享自己教書經歷。
“有個孩子打着點滴上課,但我作爲科任老師不好說什麼。”
“當班主任當着全班,大肆宣揚這個同學打點滴堅持上課時,我就知道,我們教育問題很大。”
可怕的是,以上所說的並不是個案,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現在小孩越來越累了。
地鐵上困到睡着的孩子
醫院裡邊打點滴邊寫作業的孩子
我們盼望回到兒時。
此刻是兒時的他們,卻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快樂。
去年寒假,河南周口。
一家長帶孩子去複印店打印寒假作業。
打印機滋滋響個不停,白色試卷像拉麪條一樣越來越長。
沒一會,孩子崩潰。
“還沒打印完,這寒假作業就已經有3米長!”
這還只是小學生的作業,要換作中學,更是不敢想象。
有家長用尺子量寒假作業厚度。
足足有5.5CM厚。
別說解題,就算讓你寒假看完一本5.5CM厚的鉅著,都頗爲費力。
去年,有個高一學生向父母哭着吐槽:
一週一節體育課,多少卑微的祈求,卻也念而不得。
有些壓力來自學校。
有些逼迫來自家庭。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讓人心酸的新聞。
冬季流感,很多孩子沒法上學,只能去醫院掛鹽水。
大人生病,尚且會停下工作。
這些孩子進醫院打吊針,卻依然要寫作業。
醫院甚至設立一個“輔導區”,一幫孩子坐在那,邊掛鹽水,邊苦讀,旁邊還有父母盯着。
有個5歲萌娃過生日。
滿心歡喜打開禮物盒,發現竟然是一本練習冊。
孩子笑容瞬間消失,淚眼婆娑。
孩子母親迴應:因爲孩子最近做題有點慢,然後就給她買了一本練習冊。
看到一個讓人揪心的視頻。
小女孩因父母期望太高,向父親哭訴:
“我把我自己的事情幹完了,作業寫完了,難道我玩還有問題嗎?天天讓我夢想當這個家,那個家,你怎麼自己就沒做到?”
江西某街道,一個小女孩 背起沉重的書包,腰彎如弓。
身體需要往前傾斜,才勉強維持平衡。
有人說,書包太重,對孩子身體發育不好。
可我關注的,卻是這“巨大書包”背後,孩子不堪重負的學習壓力。
一個幾歲的孩子,真需要像成年人一樣去卷嗎?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雞娃教育,到底是在成全孩子,還是毀掉孩子?
每個熱衷雞娃的父母都是應試教育的狂熱信徒。
他們堅信,考試分數決定孩子畢業後的工資,多考一分,幹掉千人,成爲人上人。
這很熱血。
但,也只是熱血,是某些父母的意淫——就像我們小時候總覺得自己很不一樣,長大後發現,自己終歸是普通人。
我想說幾個被忽視的教育真相。
真相一,分數不能決定孩子命運,性格纔是。
比如神童張炘煬。
10歲上本科大學,16歲讀博士,被譽爲“全國最小碩士生“。
智商高達140,碾壓絕大多數人。
但十年過去,這位神童過得如何?
啃老。
不願意搞學術,也沒有穩定工作,靠父母救濟爲生。
他理直氣壯地說:每隔兩三個月(父母)就會主動給我打一萬塊錢。我現在沒有固定工作,我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
張炘煬之所以產生巨嬰心態,這根源,就在於父母的雞娃教育。
在張炘煬成名爆紅那會,張父出過一本書《神奇的學習》
他以上帝視角敘述自己跟張炘煬的教育。
裡面有這樣兩段話。
“爲避免影響張炘煬學習,父母在他十歲前不看任何電視,也不在家裡接客。”
“張炘煬只有自我。他(張炘煬)說,我最佩服的就是張炘煬,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關於這本書的觀後感,錢江晚報編輯曾這樣評價:
此書只談學習,不教做人,估計在他們眼裡看來,博士是一個人成功的標準。
截圖:錢江晚報
對於張炘煬的成長,其導師評價:
“你這啥事情都是他父親包辦的,你每天三頓飯都吃不到嘴裡去,你還研究什麼呀。”
張炘煬父母就是唯成績論。
只要孩子成績好,什麼都可以忽視,什麼都可以無條件滿足。
這最終結果,就是培養出一個只會考試,但缺乏自我負責能力的“巨嬰”。
我不是支持讀書無用論。
讀書有益,學歷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只是,當所有人都在吹鼓考試成績重要性時,各位,別忘了,比這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
情商,逆商,自我覺醒,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等。
這些,遠比孩子分數多少,班級排名多少,更值得每個父母去關注。
真相二,人活着的意義,不是爲了和別人賽跑,而是遵從本心。
作家樑曉聲分享過一次座談經歷。
某高校,樑曉聲受邀,跟大一新生座談。
場內有四五百人。
其中一個學生講到自己對成功的渴望:“如果在三十歲以前,最遲在三十五歲以前,我還不能使自己脫離平凡,那麼我就自殺。”
樑曉聲說:“可什麼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體說來。”
“就是,起碼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車,起碼要成爲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吧?還起碼要有一筆數目可觀的存款吧?”
“要有什麼樣的房,要有什麼樣的車?在你看來,多少存款算數目可觀呢?”
“這,我還沒認真想過……”
樑曉聲在書中總結,足以窺見當下年輕人對平凡的恐懼。
把出人頭地視爲人生終極意義,否則就感到羞愧—— 抱有這種執念,其實就是孩子內化雞娃教育後的結果。
我能理解。
但依然覺得可悲。
因爲,實現階層逆襲本身就是極小概率事件。
以此爲人生意義,你幾乎註定會失望。
江蘇來龍鎮光明村出了劉強東,很了不起,那村裡其他人呢?難道就沒有活着的意義了?都是失敗者?
當然不是。
人生不是競賽,而是各種體驗的集合。
村裡的老劉喜歡搞種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寄情懷於天地,這就是一種成功。
村裡的小劉喜歡汽車,每天在修車廠跟機械打交道,匠人匠心,這也是一種成功。
成功不應該被定義。
如果非要有,便是那句耳熟能詳的話:這世界只有一種成功,按自己意願過完這一生。
每個孩子都是帶着自己的使命來到這世界的。
可能是成爲下一個劉強東,但更可能是歸於平凡,成爲一個文員,一個護士,一個不被寫進歷史的人。
你要允許如其所是。
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
平凡的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歡迎轉發、留言〗
作者:水木先生@卓絕,來源:水木先生說(ID:shuimujunshuo),剖析社會,分享教育觀,與500萬讀者一起成長。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每晚21:21,與你不見不散。讓我們的呼聲,成爲推動世界改變的音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