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失敗者的陷阱

《紐約時報》日前發表〈失敗者的人格陷阱,爲什麼拜登及其家人一意孤行參選到底〉的專欄,分析拜登拒絕退選,人格心理學上稱爲 「失敗者行爲升級」(美聯社)

川普上週在賓州造勢大會遇刺,第2天媒體、金主、民主黨人士逼退拜登之聲戛然而止,大概因拜登輸定了,民主黨人士也爲黨內和諧,可能不再逼退,就姑且提名他吧,反正也贏不了。

自從拜登與川普那場災難性辯論後,拜登在媒體訪問、造勢活動、記者會、北約盟會仍然頻頻出錯,人名、地名、事件都混淆不清,拒絕做10分鐘的心智測試。同時,媒體發表更多報導,如美國著名帕金森專家從去年中起就造訪白宮8次,一般相信,拜登患了帕金森症及失智症。但他在各種場合裡誓言參選到底,還說只有上帝才能讓他退選。

《紐約時報》日前發表〈失敗者的人格陷阱,爲什麼拜登及其家人一意孤行參選到底〉的專欄,分析拜登拒絕退選,人格心理學上稱爲 「失敗者行爲升級」。就是很多人面臨失敗、挫折,卻投注更多資源傾全力往更失敗的方向衝刺。結果越賣力越失敗,拜登是最典型的例子。

他們害怕失敗,對自己所做決策過度自信。許多政治、企業及宗教領導人在遇到危機時也會掉入這種陷阱,在錯誤的道路上愈走愈深,引起國家、社會動盪不安。一般人更容易掉入這種陷阱,只是沒受到注意而已。

60年前,美國總統詹森就犯下這個錯誤,當時美國已在越南投下大批兵力,國內反戰示威沸騰,而詹森一意孤行,加強在越南的轟炸及派兵,最高時期達到50萬人,連他的國安顧問喬治.鮑爾也強力反對,1968年詹森終於宣佈退選。

失敗者爲什麼會向失敗的路上勇往直前,主要是太自負,過往失敗的經驗都可轉敗爲勝。拜登多次歷經家庭及人生困境,1972年他第一任妻子內莉亞和1歲的小女兒娜歐米在一起車禍中喪生,兩個兒子也嚴重受傷;1987年拜登參加總統初選失敗,隔幾個月就被診斷出腦動脈瘤,開了兩次腦部大手術;2015年拜登的大兒子博‧拜登因腦癌去世,年僅46歲。

拜登一路走來越戰越勇,終於在2020年當選總統,他的故事充滿勇敢堅定、不屈不撓,原是典範人物。但這次拒不退選,堅信憑自己的毅力可打敗川普。《紐約時報》甚至批評他享受權力太過,應該爲了國家退出競選。

第二個原因是被小圈圈包圍。他的第二任太太吉兒也是權力的崇拜者,享受世界第一夫人的光環,力主拜登參選到底,他的核心團隊當然也希望他繼續競選,有這些人的「保證」,拜登當然違逆大勢,堅決不退,這證明領導人必須兼聽四方。

另一個原因是第四權媒體偏頗袒護,美國80%的傳統媒體都偏民主黨,事實上,拜登當選不久就開始摔跤,人名、地名搞混、動作蹣跚,從去年中開始,外界明顯感覺他帕金森加失智的病徵日益嚴重,難道第一線記者看不出來,還是因黨派之見,不願真實報導總統健康問題?是不是媒體集體失職,歷史應會追究他們的過失吧。

臺灣當然也有相同的情況,電視臺、報紙、網路媒體大多偏向執政黨,爲當權者擦脂抹粉,而不是爲人民喉舌,將來歷史也會追究他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