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基準或將跌破2% 低利率時代理財產品如何佈局?
本報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近日,包括中銀理財、民生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浦銀理財等在內的多家理財公司紛紛宣佈下調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引發市場關注。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短期內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延續下行,新發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預計會跌破2%的關口。但中長期來看,隨着國內資產價格回升,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將轉降爲升。
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對理財公司和投資者而言均產生一定影響。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建議,理財機構和投資者需積極應對市場動態和政策變化,做好理財佈局。
理財產品業績基準下調背後
浦銀理財發佈公告稱,近期,以國債收益率爲代表的無風險利率大幅走低,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受利率下行影響明顯,收益水平出現明顯波動,收益中樞大幅降低。基於當前宏觀經濟基本面、市場利率水平、可投資產的靜態收益率等因素進行測算,對部分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
近期還有多家理財公司發佈類似公告。以中銀理財爲例,日前該公司宣佈,根據市場情況變化,擬於2025年7月21日起調整36只理財產品份額業績比較基準。其中,“中銀理財-(2年)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強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較大,從4.8%(年化)調整爲2.7%—3.7%(年化)。
業績比較基準是發行機構根據產品的投資標的、歷史業績以及後續市場展望等,對理財產品估計的投資收益目標。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認爲,近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密集下調的原因如下:“一是監管要求。監管部門要求理財公司降低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以控制金融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二是市場環境變化。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也會隨之調整。”
廣州眺遠營銷諮詢公司總監高承飛分析認爲:“底層資產如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不斷走低,國債到期收益率單邊下行,信用債到期收益率也大幅下行,加之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的持續走低,導致理財產品缺乏高票息收益支撐。同時,監管政策的調整,如平滑估值、自行構建估值模型等平抑淨值波動的方式被叫停,使得理財收益達成業績基準下限的難度提升,理財公司主動降低業績基準下限,以提前修正投資者預期。”
2025年可能跌破2%的關口
理財市場整體的業績比較基準可以反映理財產品給客戶的收益預期。那麼未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趨勢如何?
華源證券研報分析認爲,根據測算,2022年年初以來,理財公司當月新發人民幣固收類理財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震盪下行,這與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及存款利率多次下調等有關。2024年12月理財公司新發人民幣固收類理財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上限爲3.05%,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爲2.45%,上下限的間距有所擴大。由於2024年11月以來境內各類型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預計還將大幅下行,新發理財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2025年內可能將跌破2%。
展望未來,高承飛認爲,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趨勢可能會延續。“隨着底層資產收益率的持續走低和監管政策的不斷調整,理財公司需要更加註重投資策略的優化和創新,以應對市場變化。同時,隨着貨幣與財政政策的持續發力以及債市利率的穩步下行,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也將受到深遠影響。預計新發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將進一步下行,甚至可能在2025年跌破2%的關口。”
展望2025年銀行理財,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爲,理財收益中樞整體承壓下行,產品淨值波動幅度或有所增大。隨着貨幣政策總基調從“穩健”轉向“適度寬鬆”,中性預估2025年或有兩次降準、政策利率或有兩次降息,銀行負債端成本管控舉措同步推進。
在此背景下,王一峰分析認爲,固定收益類理財收益率料將下行,同時淨值波動幅度或有所加大。從監管環境看,適時降低業績基準,有助於提升理財產品達基率。整體看,嚴監管環境下,理財進一步規範淨值化運作是大勢所趨。對於銀行理財業績展示而言,無論是收益率的下行壓力,抑或是淨值波幅增大的預期,都不利於理財絕對收益表現。但是相對有利的因素在於,2025年加強負債成本管控是銀行“穩息差”的必然之舉,存款掛牌利率仍有進一步調降空間,進而有助於提振理財收益率的相對吸引力。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振宇認爲,短期內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延續下行,但中長期來看,隨着國內資產價格回升,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轉降爲升。
積極應對市場變動
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對理財公司和投資者而言均產生一定影響。
就理財公司而言,鄭磊認爲:“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可能會導致理財公司的收益下降,但這也意味着理財公司需要更加註重風險控制和資產配置,提高投資組合的穩定性和收益能力。”
對投資者而言,鄭磊認爲:“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可能會影響其投資收益預期。但是,這也意味着投資者需要更加註重風險控制,理性對待市場波動,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了風險。”
鄭磊建議投資者積極應對市場變動。“其一,理性對待市場波動。投資者需要認識到市場波動是正常的,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視了風險。其二,做好資產配置。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合理配置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如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等。其三,關注市場信息。投資者應該關注市場信息,瞭解市場動態,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資決策。其四,分散投資。投資者可以考慮分散投資,將資金投入到不同的理財產品中,以降低單一產品的風險。其五,定期評估投資組合。投資者應該定期評估自己的投資組合,瞭解其表現和風險情況,並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
面對市場變動,高承飛認爲,投資者應保持冷靜和理性。“首先,投資者應加強自身的理財知識,通過不斷學習與研究瞭解不同類型的投資產品和市場動態。其次,投資者可以考慮多元化投資,將資金分散到股票、債券、基金等多個領域,以降低總的風險。同時,投資者也需要時刻關注市場動態和政策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投資策略。最後,投資者應適當依靠財務顧問的建議,確保投資決策的科學性。”
鑑於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短期和中長期的走勢或有不同,李振宇建議投資者,短期內應保持對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高風險資產的謹慎態度,目前市場風險因素仍然較多,雖然目前固收類資產的收益率較低,但收益表現相對更爲穩健。此外,中長期理財能夠利用其投資期限較長的優勢,在長久期債權類資產方面獲得更多投資機會,同時在當前投資機會較少的環境下,中長期理財能夠獲得相對更高的收益,因此建議更多關注中長期理財。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