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石虎的真實世界 「集寶」一身傷不再野放

▲野放的小石虎集寶」左前肢受傷,經評估不適合野外生活。(圖/取自特生中心,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農委會特生中心去年12月野放的小石虎「集寶」,左前肢疑遭捕鼠夾或網具纏繞受傷,救回後評估不適合野外生活,轉送北市動物園收容,預計27日亮相。另外,牠的臀部的咬傷確定是另一隻不明石虎,也讓保育人員感到振奮。

石虎是臺灣瀕臨絕種、被列爲保育類的原生貓科動物。特生中心自2011年起與北市動物園合作,進行石虎非原棲地域外保育研究計劃。期間嘗試讓3對收容個體進行配對,以來自南投埔里雄性個體(小公貓)和來自南投國姓雌性個體(阿姓)互動最佳,於2013年2月發現阿姓已懷孕,且於3月1日產下1公1母2只小石虎,分別取名爲「集利(公)」和「集寶(母)」。

經野放評估準則進行野化訓練及評估後,2013年11月20日將集利進行野放,一開始集利於該中心的生態園區中停留,緊接沿着集集鐵路支線往西移動,且利用排水箱涵活動至溪牀邊。前兩週總移動距離已超過4公里。利用紅外線自動相機影片,顯示其行動良好,且無明顯消瘦的情況,評估其野外覓食狀況穩定,訊號持續追蹤至第23天,未能再收到訊號,推測其移往中寮山區

特生中心於2013年12月進一步野放集寶,集寶野放後直接往東南方移動。至第8天自動相機拍到集寶左前肢跛行,研究人員擔憂可能影響其獵捕能力,試圖架設誘捕籠抓回。不料集寶往濁水溪牀移動,正逢砂石開挖,無線電訊號嚴重地被砂石業者通訊干擾,讓追蹤狀況一度陷入膠着。到了第17天,擴大搜尋範圍發現集寶回到該中心附近,便放置食物誘餌試圖拍攝影像,可惜集寶都未現身。直到第20天,集寶的訊號出現在石虎收容籠舍附近,躲在雜草叢中且體態明顯消瘦,當下聯繫獸醫並進行圍捕,捕獲後隨即帶回治療。

集寶四趾前端受傷,不同於獸鋏夾傷案例,推測可能是捕鼠夾或網具纏繞所致。此外,集寶臀部有另一明顯外傷傷口感染嚴重,該中心委託臺大朱有田教授協助鑑定,出乎預料發現咬傷集寶的竟是該中心已進行追蹤雌性個體(小嫺)以外的另一隻石虎。顯示集寶的移動範圍內及小嫺的活動區域附近,仍存在另一未明的石虎個體,這個新發現令研究團隊人員感到振奮。

集寶術後復原狀況良好,但左前肢的傷已讓她無法再度回到野外,依循野放前評估準則,歷經再三討論,決定讓集寶扮演替野外石虎發聲的角色,遂轉至北市立動物園收容、展示,用以凸顯石虎面臨的問題和威脅,希望藉由環境教育途徑喚醒更多國人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