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農田裡的新聞發佈會

成串排列的小番茄,皮薄肉嫩,口感清甜;圓球狀的西葫蘆、五色的西瓜,賣相獨特,令人稱奇……

120餘名農口乾部、科研能手、企業代表,坐了三輛大車,浩浩蕩蕩地輾轉在春意萌動的田野上。

春耕時節,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示範與生產服務體系作用的實施方案》。發佈環節一改慣例,邀請參會人員進大棚、看現場、品番茄,開了一場農田裡的新聞發佈會。

第一站看接地氣的育苗技術。北京四季陽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日光溫室裡,工人正將一粒一粒發芽的西瓜種子分別撥到半填基質的育苗盤裡,種子在這裡培育之後再移入大棚種植,可以大大提高出芽率和成活率。

“用這種新技術,我們去年成功培育出超過4050萬株種苗,輻射京津冀三地。”四季陽坤董事長劉福娟說。

育苗技術是從“好種子”到“好果子”的重要環節。西瓜、番茄、西葫蘆等蔬菜價格高,但種植技術複雜,不懂技術很容易種植失敗。劉福娟從2017年開始建育苗場併成立合作社,免費教農民技術,已有1700多戶農民加入了她的“朋友圈”。

第二站看先進的設施農業技術。北京宏福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玻璃溫室內,一串串番茄掛在數米高的藤蔓上,每一株間距相當、掛果相當,水肥溫度等都由智能設備精準控制,以便達到最佳口感和產量。

“玻璃溫室管理得好,可以改善果形、提升口感、降低成本。2024年我們產量6000噸仍然供不應求。”宏福農業總經理鄭磊說。

看完先進的農業技術,記者以爲這就是一場發佈“成績單”的活動。沒想到,座談環節卻讓人感到意外。

“我們今天看了一些新品種、新技術,但京郊大部分農民還是依靠老把式、老經驗,沒有感受到科技對農業的巨大支撐作用。用好北京市強大的農業科研資源還有很大空間。”北京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彭利鋒一開口就講大實話。

農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舞臺。北京市的農業種植面積不大,卻聚集了全國優秀的農業科創資源,包括幾十名涉農兩院院士以及衆多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機器人、基因編輯和分子育種、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北京佔有多項領先技術。

2020年,北京市提出打造“農業中關村”,借鑑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經驗,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1個核心區+7個輻射區”的土地上,孕育着可能影響中國農業未來的創新動力。

然而,科學技術在京郊土地上卻沒有轉化爲“第一生產力”。多年來,北京的農業科創成果惠及全國甚至全球,對京郊土地的賦能卻十分有限。

北京“寸土寸金”,地租高、勞動力價格高,生產農產品成本高,很難與幾個小時就能冷鏈進京,又好又便宜的外地菜競爭。豐富的農業科創成果“牆內開花牆外香”,引發了彭利鋒發佈會開頭的一番話。

爲了讓科技賦能農業,北京市做了很多努力。《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文件,提出走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一方面持續擴大科技引領優勢,另一方面讓鄉村宜業農民富足。

2023年,農業科技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國務院機構改革後,農業科技相關職責從科技部劃歸農業農村部,相應地,北京市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職能落在了農業農村局肩上。

2024年,北京市撥60人的編製成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中心,專門研究農業農村領域的科技發展規劃、科技體制改革、核心技術攻關等工作。

“北京農業生產成本高,發展科技農業是唯一出路。”新上任的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科技部門負責人左進華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兼任北京市委農工委副書記,農業相關專業職稱評審中,將把專家在京郊的工作和成效作爲重要評價指標。機構配齊了,政策捋順了,力量儲備了,大家都準備大幹一場。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今年確定的“三個大抓”工作措施與中央思路不謀而合——大抓市場、大抓產業、大抓科技,提高政策供給準確性、提高產品供給有效性,用科技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發佈會上公佈的《關於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示範與生產服務體系作用的實施方案》,確定了品種更新換代、蔬菜產業提升、景觀休閒與城市農業提升等八項重點任務,即科技賦能農業的具體舉措。

“這場發佈會,要釋放面向經營主體和農民、發展科技農業的強烈信號。”彭利鋒說,過去抓科技自娛自樂多,農民種點東西還是給幹部面子,多沒意思。北京需要什麼技術,應該由經營主體說了算。以後衡量各區農業農村局工作幹得好不好,得先聽聽老百姓是怎麼評價的。徵集創業項目也是這樣,用推廣面積和最終效益來衡量。

國家真改、地方真幹、基層真抓,讓京郊大地上春天的氣息更濃了。

發佈會結束,還有不少人留在現場。“你們需要什麼服務?”“這個技術我們有啊,回頭你來看看?”科研人員和企業代表互加微信,建立聯繫。窗外的田野上,農田已經平整,等待進行春耕。

千百年來,農業蘊含着人類健康的生存方式和秩序結構,也支撐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京郊大地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春耕”正在爭分奪秒地開展。鄭磊說,2025年,基於內蒙古和雲南兩個新投產的生產基地,宏福農業產量預計突破1萬噸,緩解高品質番茄供不應求的局面。

劉福娟10年內擴展了5個基地,技術快速迭代升級,農戶收入也不斷增加。今年,她想擴建一個育種基地。去年選出了五色西瓜的優良種子,已有不少農民試種,如果明年擴大規模,需要從今年開始謀劃育種基地的事。

“今天鎮裡、區裡和市裡的幹部,市區兩級的農技推廣站,育種專家都一起過來,現場開會。”劉福娟說,“育種是大事,憑我一個人的力量是辦不到的,有各級主管部門支持,我們幹事就有底氣了。”

四季陽坤的溫室中,早春播下的五色西瓜苗已經拔節生長。一顆顆小小的籽粒,孕育着新的力量與希望。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