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背了兩代人的債,年輕人的戾氣失控

戳上方藍字關注我哦!

最近幾天,在知識星球和一對一諮詢中收到不少年輕人有關事業發展的提問,從有的諮詢中也能感覺到一些戾氣。我對年輕人的處境是很感同身受的,如果說70後坐享了時代發展的紅利,那麼90後本身就是別人的紅利。

老生代靠紅利賺了兩代人的錢,而新生代年輕人則是背了兩代人的債。賺取紅利的人,靠揹債人的勞動來維持他們的歲月靜好。

所以他們的思變很正常,因爲有些人遵循現有秩序是享受紅利的,但有些人遵循秩序註定只能是別人的紅利。

對於紅利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

1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簡單的說就是GDP增長,使得所有人都受益。

2 一方的紅利,以另一方的損失爲代價。

上述的1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爲任何一種產品的生產效率提高,都會體現在產品價格的下跌上,使得所有人都受益。

但上述的2,無疑是一類人對另一類人的盤剝。

什麼是投資?

其本質在於我把我的勞動結餘,換成一種資產,在若干年後,再把該項資產換成他人的勞動結餘。

如果我賣資產換來的勞動結餘高於我當初買資產付出的勞動結餘,那麼就說明我是投資成功的。

爲了投資成功,這使得投資人不得不去思考那個確定性,那就是爲什麼未來的年輕人願意用他更多的勞動來換取我的資產呢?

結論就只能是卡位,也就是我在未來年輕人的必經之路上,設置好卡點,迫使他們接盤我的資產。

比方說,在高薪的科技產業園區佈局房產,那麼工作的年輕人要結婚要生娃,就必然要在工作地周邊去買房子。當他接盤炒房者的房產時,炒房者就拿到了他過去(首付部分)和未來(貸款部分)的所有勞動結餘。

只是,卡位和反卡位,收割和反收割的戲碼,持續在上演。潛在接盤者並不會坐以待斃。

比方說我們經常聽到的,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娃,結婚率下跌,生育率下跌,就是年輕人不肯接盤的表現。

本質就是在繞開老一代投資者設置的卡點。

但年輕人的這種反應,都是被動的。如果說年輕人要打一個防守反擊戰,不接盤只是防守,只是避免自己一生的勞動被鎖死。這個是必要的,但只是第一步。

防守之後開始涉及到反擊,也就是自己如何獲得紅利,纔會有第二步第三步。

接下來我們說第二步,就是搏上限,搏上限是必須以保下限爲前提條件的,但對於這裡的保下限,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很多人理解的下限,是我必須要有足夠的財富,或者擁有資產,其產生的現金流足以支撐我最低限度的生活纔可以。

但要靠職場積累起這樣一筆財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並且很多人忽視掉的一個問題,就是錢雖然是有限的,但人生的剩餘時間也是有限的。

所以,所謂的原始積累,或者說第一桶金,並不是需要你擁有一筆可觀的財富,而是隻要足夠你解鎖自己的一段時間就可以。

通俗的說,就是可以確保你在一段時間內不用上班。至於這段時間是3年,還是2年,甚至只是1年,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它都可以確保你有一段可以發生蛻變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你可以盡情去嘗試,去完成商業閉環,去解決你創業時遇到的問題。

在這裡,很多年輕人都會走入的一個認識誤區就是,我畢業後先打工積累一些錢,積累一些經驗和人脈,然後有足夠能力了再出來。

但如果你就職的是大廠,那麼這裡的積累,其實只有錢的積累是有效的,而經驗和人脈,往往是無效的。

我們先說經驗,大廠一般都會有一套職級體系,供員工慢慢晉升,可是,大廠卻又有40歲中年危機。按道理說,40歲的職級不低了,如果職級就代表能力,那麼40歲的中年,能力應該是遠遠高於低職級的年輕人的,可爲什麼會被裁員呢?

所以這裡面一定有bug。

也就是我們可以反推出來,職級並不代表能力,而是公司爲了凝聚團隊,打造出來的一種團隊體系。然後由這種團隊體系來確保每個人的可替代性和整體業務的穩定性。

如果我們把視角切換到小公司,事情的真相就一目瞭然。一個數十人的小公司,其組織架構就是一個老闆帶着一羣員工幹活。這些員工可以說都是平級的,他們的彙報對象都是老闆。

也就是說,任何一項工作,你幹三年和幹八年,職級上有區別,但其實在經驗積累和能力上沒啥區別。如果說在職場幹活是爲了給自己未來的創業積累經驗能力,那都是騙自己的鬼話。

再說人脈,幹過商業的老闆都知道,所謂人脈,是因爲在商業鏈條上由於利益關係和雙贏合作,於是催生了人脈;而不是先有人脈,然後再催生商業閉環。

即使一個人完全不認識你,只要你找到他,說跟你合作能讓他賺到錢,他就立刻會變成你的人脈。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經驗和人脈不足並非構成你搏上限的阻力,而真正的阻力,反而在於年齡。

這是因爲,25~35的黃金年齡期,無論是職場還是自己單幹,都是黃金期,如果你單幹沒成功,還可以回職場。但40歲以後離開職場就會有很多掣肘,一旦你出來沒幹成功,再回去職場,就是非常難的事情。

最後我們來說第三步,市場方法論。

大廠出來的創業者,往往失敗者居多,大多是因爲沒有大廠的資源,卻把大廠的習慣和毛病帶到了小公司。

其實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不要找合夥人,也不要找什麼員工辦公室,先自己單幹,什麼賺錢做什麼,能儘量自己或是僅僅利用外包來跑完業務流程。等業務量起來後,自己做不過來,再來考慮招人或團隊的事情。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賺什麼錢,那就先抄市場上已有的商業模式。

舉個例子吧。比方說,你單幹的第一步,就是註冊公司,然後你就會發現市場上有很多代註冊的公司。所以你只要把註冊公司這套流程摸一遍,你就可以幫別人代註冊。錢就可以開始賺起來了。

然後等你註冊完,發現需要記賬報稅,然後又有很多公司幫忙做代記賬,那麼你只要把會計的書看一遍,自己學着做一下,你馬上又可以模仿這些公司做代記賬的業務。

所以,每當你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一個現有的公司,只要門檻不高,你就可以模仿他們的商業模式開始賺錢。

當然,你可能覺得,你自己花時間做這些,還不如在大廠打工賺的多,但它的優勢在於,它已經可以讓你以零成本的方式在市場上活下來,而不用依賴任何大廠和平臺。

等你自己的業務量開始起來了,開始賺錢了,然後你就可以把這些邊緣業務砍掉,或是招一些能力比較一般的員工來做。

大部分公司都是這麼起來的,早期的時候,都是不挑活,能賺錢就行。比如騰訊最早的時候也在賣軟件,做網頁或是程序設計賺錢,華爲早期也靠代理他人的產品賺錢。

只要先活下來,你的業務就會慢慢的多起來,然後再開始招助理或員工,或是慢慢砍掉那些邊緣業務。

先做加法,再做減法。

後記:

最近在知識星球,提問職場和事業方向的問題非常多,也包括一些清北復交的名校畢業生,也在職場裡苦惱,對於是否出來創業或是轉行也都存在困惑。

針對這些問題的共性,我今天寫下了這篇框架性的文章,其中不少觀點和經驗也都來自於這半年和很多企業主做一對一諮詢的交流共識。包括文中提到的要忽略大廠經驗,人脈,以及企業如何早期生存的方法論。

當下經濟不是特別好,如果要從職場出來,要謹慎評估風險後再決策,沒有把握也可以先在職場苟着,或以副業方式進行。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有相關想法的公衆號讀者。

對於星球的同學,遇到了具體問題可以直接提問,我儘量代入我的視角給出我的判斷。雖然我也很難對各種場景做出面面俱到的判斷,但好在星球裡有7000多人,包含各行各業,也能從各自的視角給出評論和建議。

這也是社羣人數逐步增多帶來的好處,即使是旁觀者看到這些真實案例,也相當於是自己的一份經驗積累了。

儘管當下的年輕人已經錯過了房地產和互聯網大週期,但存量經濟時代依然是存在很多細分機會的,也希望本文能給各位一些參考,祝大家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全文完。既然已經看到這裡,請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我們另開設有知識星球,已有7400多個朋友加入了我們的大家庭,如果你也有興趣,可以先點擊以下知識星球的介紹鏈接看一下:

(知乎4300贊)

(知乎3100贊)

(知乎2800贊)

這個是加入星球的二維碼: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跟我以及7400多個朋友一起,共同探尋投資和財務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