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物理學巨擘李政道的骨灰歸葬蘇州,與夫人永遠相伴
據“蘇州發佈”消息,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的誕辰紀念日。當天上午,李政道先生的骨灰歸葬蘇州,與他一生的摯愛——夫人秦惠䇹永遠地相伴在這片美麗的桑梓之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於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週歲。
11月24日下午,“格物政道 賡續榮光”致敬李政道先生主題活動在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舉行,李政道先生長子李中清等親屬代表、院士專家和相關部門領導以及CUSPEA學者代表、䇹政學者代表、李政道獎學金獲得者代表、蘇州部分學校師生代表、科技人才代表等600多人蔘加今天的活動。
活動中,蘇州大學《東吳榮光—李政道先生事蹟展》啓動,此次展出通過照片、資料等展示李政道先生與蘇州大學的淵源和突出貢獻。李政道先生親屬向蘇州贈送李政道先生
親筆爲“蘇州科技館”的題字,蘇州向李政道親屬贈送了特別製作的李政道先生書寫體“細推物理、何用浮名”宋錦作品,表達對李政道先生的敬意和感謝。
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西門外,聖約翰堂對面,一處青磚建造的別墅,隱藏在周遭的民國建築羣中。“這裡曾是李政道先生的祖父李仲覃的舊居。李政道小的時候,每到週末和寒暑假,他都要到這裡生活。”蘇州大學校史辦主任王欣向交匯點新聞介紹。1926年,李政道在上海出生,祖籍蘇州。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義,是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的創建人之一,後來,書院擴建爲東吳大學,成爲蘇州大學的前身。
據交匯點新聞報道,青少年時期的李政道先後就讀於東吳大學附屬中學小學部、初中部,原校如今已不復存在,在多輪變遷合併之後,成了現在的蘇州十中、蘇州中學等。
報道稱,1994年,68歲的李政道回到蘇州十中。他深情回憶,自己曾就讀的東吳附中小學部併入振華女校,也就是十中的前身。遊覽校園時,行至被譽爲“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瑞雲峰處,李政道還饒有興趣地說,他小時候經常來這裡玩耍。
1942年起,抗日烽火蔓延,李政道的求學之路愈加坎坷。他先後在浙江嘉興和江西讀高中,考上浙江大學後又輾轉至西南聯大。大學期間,李政道逐漸展露出在物理領域的天賦,受到了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的賞識。在吳大猷的推薦下,1946年9月,時年不足20歲、正在讀大二的李政道隻身赴美留學。十年後,他與楊振寧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使兩人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成了享有國際盛譽的科學家,李政道始終牽掛着祖國和蘇州,在他的意識裡,故鄉“近水遠山皆有情”。
在推動中國人才建設方面,李政道先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爲憂慮中國教育和科學人才匱乏難題,他建議設立 “少年班”、“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博士後制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這些項目、機制培養了無數科學、技術和商業等人才。
據交匯點新聞報道,在推動祖國基礎研究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同時,李政道還會反覆講:“如果有機會,給蘇州留一份。”1985年,他在蘇州設立“李政道獎學金”,獎勵高考成績排在前三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這一獎項共頒發30屆,有29所中學的202名學生有幸獲此殊榮。1998年1月,爲了紀念已故夫人秦惠䇹,李政道和家人用積蓄設立了“䇹政基金”,惠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蘇州大學、蘭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用以支持優秀本科學生進行基礎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如今,已有5232名學生成爲“䇹政學者”。
交匯點新聞報道稱,李政道還擔任着母校蘇州大學的名譽教授,面對緊湊的回國行程,他七次到蘇州大學訪問講學。他的足跡還遍佈了蘇州的多所中學。
“爸爸一直告訴我們,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要忘記蘇州是我們的家。”李中清說,家族的經歷和幼年時期的磨難,讓父親對民族、對國家、對家鄉的認同和眷戀愈深。祖父母的墓地位於蘇州吳中木瀆靈巖山麓,母親秦惠䇹1996年過世後,次年被安葬在東山。一灣太湖水,一家人相鄰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