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辦分校成爲越來越多名校“標配”?
近日,根據媒體報道,雙一流高校多數都有在異地辦分校的做法,只是形態不一,有本科生、研究生都齊備的,也有隻是一個研究院,並沒有實際教學行爲的。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則是名校異地辦學的主要地區。
教育部曾強調,異地校區在辦學定位、師資隊伍建設、辦學經費保障、辦學質量和水平、校園文化傳承等方面存在問題,這些潛在的問題,是高校在規劃佈局中要高度重視的。但異地辦學背後,也能反映不同地區的發展需要、不同高校的教育訴求。尤其原來高等教育的佈局結構,已無法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也對優質高教資源持歡迎態度。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是人口淨流入較多的省份,GDP也長期位居全國第一。但廣東的高等教育基礎,則無法適應廣東地方的快速發展,也無法充分滿足老百姓的教育需求。最近10多年來,廣東一方面拿巨資扶持地方高校上臺階,一方面也在大力引進著名高校到廣東辦學。
這裡面深圳尤爲突出。深圳人均GDP曾高居全國第一,但高等教育資源一直是短板。早在20年前,深圳就吸引北大清華在深圳舉辦了研究生院,北大清華也陸續把一部分研究生培養轉移至深圳;前幾年,985高校哈工大在深圳設立分校並實施本科教育;去年深圳宣佈再建4所高校,其中一所就是中國科學院與深圳合作建設。在吸引國內高校的同時,深圳還和香港、國外進行聯合辦學。
蘇州也是如此。雖然江蘇高校總數位居全國第一,211高校、雙一流高校總數也位居全國第二,但高校主要聚集在南京,對蘇州的社會經濟發展支撐遠遠不夠。在大力支持蘇州大學發展的同時,蘇州也在廣泛引進國內外著名高校。不僅有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大等國內著名高校落戶蘇州,美國杜克大學也已經在蘇州崑山落地多年。
高校也有自身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在發達地區辦分校,還是學校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的手段。有的西部高校在東部建一個研究院,把一些不願意到西北的教師以及想走的教師留在這個研究院內,生活環境與收入待遇都得到有效保障,避免了人才的流失。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高校的版圖也開始發生深刻變化。目前,我們高等教育的地域佈局,尤其是優秀高校的佈局,基本還是新中國剛成立時的樣子。當年國家按幾個大區中心城市佈局高等教育,部分地區則是雙中心佈局。當時的東北作爲共和國長子,備受重視,東北三省均設置了很多著名高校。但伴隨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人口結構也發生變化,原有佈局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呼籲調整高等教育佈局的聲音一直存在。
國家相關方面也一直在作佈局的調整。當年的211院校、近年扶持的省部共建學校以及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等入圍一流大學,顯然是國家希望在高等教育投入上,對不同地區能夠有所側重,改變佈局結構。
有人或許擔心名校辦分校,會造成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與人才的流失,對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制約,但人才的流失實際是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的結果,並非因爲人才的流失才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後。
對於發達地區,我覺得不妨充分利用市場作用,適當放開相關的管制政策,鼓勵地方政府通過自己的投入,改變目前經濟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比如蘇州、廣東的類似做法,最後促使高等教育佈局更加合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