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年代 表演藝術慢生產、慢策展
疫情爲世界重新制定秩序,表演藝術也不例外,有更多時間發展作品,慢生產、慢策展,成爲趨勢。圖爲國家戲劇院。(李欣恬攝)
疫情爲世界重新制定秩序,表演藝術也不例外,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觀察,過去每年都要推出新制作,密切往來的國際共制節目等作法,現在暫緩了下來,開始有沉澱空間,走「慢生產、慢策展」路線。
劉怡汝表示,「慢生產、慢策展」是指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好好發展一件作品,例如今年秋天,成立23年的河牀劇團,要首度在國家戲劇院演出,「過去河牀的作品,都是走實驗劇場,在較小的場域演出,去年因疫情,劇院檔期空出來,河牀有了先在劇院舞臺試演的機會,對創作也更有幫助。」
資深節目製作人葉素伶表示,河牀要從實驗劇場進到劇院舞臺,能不能操作大舞臺的場面調度,是一大考驗,「因疫情而有檔期,可直接在大舞臺上試演和研發,是很難得的事情。」
葉素伶觀察,就表演藝術界而言,很多國際交流暫緩或是轉爲線上,「大家都還在觀察和思考,下一步是什麼,既是慢下來,同時需要積極思考動起來,在生態變化之後,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找到新的路,都需要時間,無法速成。」
劉怡汝表示,疫情已成爲一種新的日常生活,「當國際交流和旅行不再像過去那樣方便,遠距創作、無人展演、數位科技,都是新可能。」此外,作爲場館,製作節目之外,在節目演完之後,後續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力,是需要思考的點,「因此,製作、研發和策展,都十分重要,需要有更多夥伴一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