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出現焦慮情緒、衝突增多怎麼辦,聽專家來解答

新冠肺炎防疫這一特殊時期兒童青少年可能出現一定的焦慮、衝突、壓抑、沉迷電子產品情緒、行爲方面問題,基於全國多地心理援助熱線和相關媒體中反映集中的當下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典型心理調適問題,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了針對性解答,爲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提供參考。隨教育小微一起來聽↓↓↓

孩子的具體表現

◆ 心神不寧,總是很緊張、很擔憂;

◆ 花了大量時間手機、電視上,生怕漏掉一點關於疫情的信息

◆ 不斷擔心自己或家人是否在某個場所接觸到病毒

◆ 總懷疑自己的防護措施不夠到位,不敢出門,也不讓家人出門;

◆ 情緒波動大,脾氣變差,很容易與家人爭吵;

身體上出現一些不適,如頭疼、胃疼,睡眠不好、食慾改變等;

◆ 做平時喜歡的事也提不起精神等。

專家解答

在突發的疫情面前感到擔心、謹慎是很自然的,且這些擔憂對我們有積極的保護作用,能使人對疫情保持警惕,遠離危害的環境;但過分焦慮不但無助於抵抗病毒,反而有損我們的身心健康。家長可以:

(1)減少孩子與疫情負面信息“風暴”的接觸。過度吸收、誇大負面消息會帶來不穩定感和不安全感。家長首先要做好示範和自我管理的作用,科學地看待並向孩子溝通關於疫情的知識。做到不把疫情誇張化,做好自身的防疫衛生工作,減少外出和社交,保持衛生清潔。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減少孩子在疫情信息中的暴露度,幫助孩子把“隨時看新聞”改成只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從權威媒體瞭解疫情進展、學習防疫知識,其它時間回到與家人的生活中。

(2)覺察自己的情緒,坐下來坦誠溝通和迴應孩子的情緒感受。家長首先要覺察和接納自己針對疫情所引發的不同情緒,瞭解疫情對自身行爲上的影響。同時,家長在接納自身情緒的基礎上,對孩子的情緒感受做出迴應。可以告訴孩子,正常的擔心和緊張是有保護作用的,全家人會一起認真做好防護,彼此照顧。通過這樣的迴應,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也是能表達的;引導孩子認識這是自我保護的反應。

(3)通過多種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舒緩情緒。可以讓孩子通過看書、看電影、聽音樂方式轉移注意力,也可以自由書寫或自由塗鴉。如,讓孩子挑選一首自己最喜歡的、感覺舒服的音樂,不用想太多,拿起本子憑感覺寫下去或畫下去,從而達到舒緩情緒、放鬆心情的目的。

(4)主動與孩子討論,引導孩子以“積極”的視角看問題。讓孩子問自己,他所擔心的事情是否100%一定會發生,和孩子一起探討關於疾病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方面的信息,降低孩子的擔憂,引導孩子有一個積極的認知和期待。

(5)和孩子一起運用各類放鬆和藝術表達的方式,改善不良情緒。如簡單的“腹式呼吸法”“肌肉伸展法”等各類放鬆手段可以有效調節情緒。網上可以很便捷地獲得相關視頻,可對照練習。還可以讓孩子通過藝術表達,例如繪畫的方式,畫出若干種想象人類戰勝病毒的方式,或者是戰勝病毒以後的美好生活。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孩子增加掌控感,同時對未來增加希望。

(6)針對本身有情緒問題(如抑鬱傾向等)的孩子,家長要注意做好孩子狀況的監測和治療輔助工作。本身有一定情緒問題的孩子,疫情期間可能會體驗到更大的情緒壓力。建議家長除了從以上幾點着手幫助孩子之外,還要做好孩子每日狀況的觀察,儘量安撫穩定孩子的情緒。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出現極端行爲(如自殺想法或意圖、自殘行爲)請儘快聯繫醫生、諮詢師尋求支持;務必遵醫囑用藥,堅持諮詢和治療不間斷。

孩子的具體表現

◆ 學習主動性差,缺乏動力,需要反覆催促和提醒;

◆ 學習不認真,精力不集中,或邊學邊玩;

◆ 難以按照計劃學習,拖沓;

◆ 擔心自己不能適應網上學習形式,不能得到老師的及時指導;

◆ 擔心居家學習效率不高導致成績下降,造成煩躁和焦慮;

◆ 自責自己不夠努力,內心矛盾等。

專家解答

家庭環境確實與學校環境有很大不同,一時不適應居家條件下的學習生活是很正常的。但孩子也有非常強大的適應變化和靈活調整能力。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商討解決方案,創造特殊的居家學習方式。家長可以:

(1)首先家長要調整對孩子過於理想化的期待。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最好每天主動學習、不用提醒,自律性特別高,但在當前特殊時期,居家環境中可能只有較少的孩子能做到,如果帶着太高期待,可能會帶來更多衝突。家長可以先換位思考,將對孩子的期待調整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要把這段時間看做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機會,不要只看到學習一個方面,也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2)用提建議的方式與孩子共同科學劃分學習任務、安排學習時間。無論多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在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安排上,家長可以用“我建議你可以如何做”的方式指導,而不是“你必須怎麼做”的說法。有些孩子拖延是因爲任務太大太多,不願意開始,幫助其將大任務分解,提高完成任務的信心。引導科學安排時間:黃金時間給難點、易錯點,大塊時間給重點,零碎時間安排上具體的記憶任務。每完成一個學習目標,無論大小,可以有適當的激勵,比如一小包零食或者10-15分鐘的娛樂

(3)幫助孩子用身體的行動帶動大腦變化,克服拖延。鼓勵孩子從選擇一個最能實現的簡單動作開始,例如翻開書本、拿出紙筆開始寫字、做幾個深蹲起……通過行爲示範(例如家長也可以一起和孩子同步進入工作學習的狀態),陪孩子一起面對畏難的情緒或者是拖延的行爲。提醒孩子,“萬事開頭難”,做一件事最困難的部分往往不是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而是真的開始去做這件事。所以當身體開始行動起來時,大腦就逐漸被喚醒了以往的鏈接,逐漸能重回規律的學習狀態。

(4)對於擔憂居家學習影響學習的孩子,首先肯定孩子積極的動機,並給予鼓勵。認可孩子有想要好好學習的意願,表明自己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真的理解自己,認可自己。從一小步做起,正向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設定目標,開始的幾天任務和目標要比較容易達到,如從5分鐘,到10分鐘,15分鐘,20分鐘,逐步推進,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是有能力做到的。

(5)幫助孩子設置學習時間和空間。不要高估孩子的自控力,注意的一個特點就是會被當下最顯著的信息吸引,這是人的本能。與孩子約定好專地專用、專時專用:選擇家裡寬敞明亮的一塊場地作爲固定學習空間,安排出學習的整段時間,桌面只擺放當下需要用的學習資料,其它學習資料或無關的東西都先收起來;這個時間內避免玩手機、上廁所、吃水果等無關行爲(家長要信任孩子,不打斷、不打擾)。另外家長也要管理好自己,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打麻將、唱歌、開大音量看電視等。

(6)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時間感。提醒孩子在開始一項學習任務前,先預估所需花費時間,過程中計時,完成後覈查實際花費時間與預估花費時間,反思其中誤差的原因。反覆練習,對自己完成作業的能力瞭解會越清晰、時間感更準確,計劃更可能實現。

(7)樹立學業儀式感,網絡平臺促學習。相比傳統課堂授課,在家裡進行網絡課程學習有更多的自主權。爲了更好的投入網課學習,家長可以幫孩子在心理和物理空間上創設“儀式感”。可以利用鬧鐘設定“上課鈴”和“下課鈴”,幫助孩子找到上課的感覺;還可以讓孩子和同學約定在一個時間段學習,安排獨立學習和線上討論等不同環節,創設共同學習的氛圍。

孩子的具體表現

◆ 孩子天天宅家,父母要管束的時間和事情大大增多(比如作息時間、飲食習慣、電子設備使用時間、學習效率、對疫情的態度等),增加了發生衝突的機會;

◆ 有些家長在家上班,此外還要在家監督學習,要管生活,還要陪耍,家長壓力大;

◆ 特殊時期,家長可能比平時更“嘮叨”,孩子可能比平時更“叛逆”,稍有分歧就容易情緒過激;

◆ 衝突發生時,孩子採取激烈地反抗或者用沉默、敷衍“冷對抗”等。

專家解答

無論是正面衝突還是消極迴避都無助於解決問題。如果雙方確實對一些事情有矛盾,可以一起開動腦洞、協商解決。家長可以:

(1)按下衝突暫停按鈕。家長如果處在氣頭上,難以控制想要爆發的時候,先給自己喊個暫停,想想自己爲什麼會生氣。等自己和孩子的情緒都平靜下來後,換一種方式更好地去和孩子溝通。可以試着用“剛剛發生了……,我感覺到……,我希望……”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的方式更加客觀、準確,更有利於孩子理解。

(2)家長要給予孩子自主的空間。家長可以嘗試着改變自己和孩子的互動方式,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更要注意尊重他們對獨立和獨處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3)通過協商討論解決親子間的不一致情況。針對家長和孩子對學習或其他要求和期待不一致的情況,可以嘗試使用家庭例會的方式來共同討論,鼓勵彼此自由表達觀點和需求,通過協商達成一致,慢慢培養孩子自我表達、學會傾聽他人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親子發生衝突的時候,可以互相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彼此坦誠溝通。

(4)尋找溝通順暢的有效經驗,留下一些談心的時間。親子之間一定會有一些時刻是溝通比較順利、彼此尊重的狀態,回顧一下那個時候家長做了什麼,孩子做了什麼,下次溝通的時候再用用這些方法。每天睡前留一點時間,以尊重、真誠的態度,和孩子聊天談心,是增進親子之間相互瞭解的難得機會。

孩子的具體表現

◆ 作息不規律,早上不起晚上不睡;

◆ 懶散,活動少,總是坐着不動;

◆ 因爲不能出去玩耍娛樂、鍛鍊身體而心情壓抑;

◆ 由於缺乏運動導致精神不夠振奮等。

專家解答

居家生活不像在學校,有明確的規則和時間節奏,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在沒有外界規定的情況下,重新找到規律,併發揮自身有更強大的約束力,重新找到滿意的生活節奏。家長可以:

(1)共同制定時間表,全家互相監督。全家人一起商量討論並列出每日的家庭作息時間表,明確起牀、睡眠、三餐時間等,家長更是要首先做出示範,按照作息表來進行活動。幫助孩子儘量把生活按照疫情發生以前的樣子進行還原。制定了之後,每天就按照計劃表來執行,並且爲每天的執行計劃做自我肯定和針對計劃的些許調整,逐步形成在家的生活規律。

(2)設定“每日運動專屬時間”。每天可以有1個小時左右的專屬運動時間,在運動時間裡,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一些遊戲性運動,如木頭人、三個字等;或者一起做廣播操、墊上運動;也可以讓孩子做小老師教家長做運動等。

(3)在睡眠時間上,適當允許孩子多睡一會。小學生最好每天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利用居家這段時間,可以讓孩子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提高記憶力和增強免疫力。

(4)使孩子在家裡也能獲得“沉浸體驗”。當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比較平和愉快,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出興趣圖譜,每天給他一點時間自由的探究感興趣的事,如做手工、畫畫、親子游戲、室內運動、製作美食、打理植物等,讓孩子沉浸其中。

(5)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庭管理角色,也多參與家務勞動。孩子們都喜歡自己做主的感覺,讓孩子自己選擇在家裡的角色,如衛生監督員、飲食搭配員、運動教練等,將所有要完成的家務列一個清單,讓家庭成員們各自認領力所能及的內容。把家務分配給孩子,讓孩子有事可做的同時,也培養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孩子的具體表現

◆ 幾乎時時刻刻都抱着手機;

◆ 長時間打遊戲或刷劇;

◆ 因爲父母妨礙使用電子產品而大發脾氣;

◆ 自己也覺得時間太長,但控制不住自己等。

專家解答

在家的確給玩電子產品製造了充分的條件,而電子遊戲等可以讓人放鬆、暫時擺脫不可控的生活和焦慮的情緒。適當地玩遊戲可以調節身心,但被電子遊戲“誘惑”,則容易陷入成癮的怪圈。家長可以:

(1)家長先停止刻板思維。很多家長往往看到孩子拿着手機,就覺得孩子一定在玩遊戲,卻從沒思考過手機對於孩子的意義;同樣是“沉迷”手機遊戲,有些孩子是喜歡遊戲中即時滿足的刺激、有些是爲了尋找共同話題獲得同伴認同。同樣是玩手機,有些孩子用來玩微信微博等滿足社交需求、有些用來追星來獲得自我價值感。家長要有耐心去觀察和理解手機對於孩子的意義,思考怎樣能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這些滿足。

(2)與孩子協商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總時長。平等的和孩子討論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總量多少是合理的。與孩子確定好雙方都認可的規則,明確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段、時長和內容。在使用的次數、每次使用時間上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決策權。孩子可能一下難以縮短很長時間,可以最開始從縮短五分鐘十分鐘做起,只要孩子做到,就及時給予肯定。

(3)指導孩子逐步提高抵禦遊戲成癮的“功力”。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在玩遊戲前做一個“預案”。比如,在開始遊戲前,先白紙黑字的寫一下希望玩遊戲的時間長度,同時寫一下如果玩遊戲超過了這個時間長度,自己可能會得到一些什麼樣的“後果”。在形成了這樣的契約並堅決落實的前提下,讓自己玩的放心,也玩的開心。另外,如果要應對網絡平臺遊戲廣告的攻勢,可以讓孩子試着先把網絡平臺上的學習內容下載到電腦上,或者把學習的軟件專門安裝到只有學習內容的設備上,做到遊戲和學習的界限區分,從外部環境上控制被分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