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中華情緣 | 一個阿根廷人的中國尋根之旅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什麼是中國?”這一困擾阿根廷人古斯塔沃·伍整整52年的問題,因爲一次尋根之旅得以破解。
【“家的感覺”】
2015年秋,古斯塔沃回到父親出生的地方——廣東臺山的一個小村莊。
; ; ; 在那裡,他發現有些人跟他長得很像,突然產生了一種“家的感覺”,眼眶頓時溼潤了。
那一次,他在中國待了近兩個月,跑了9個省份、19座城市。中國的樣子在他眼裡慢慢清晰起來。
; ; ; 北上廣的人擠人、新疆的遼闊地域、四川的多民族習俗……多樣化的中國令他着迷。
; ; ; 2015年10月,古斯塔沃在四川與羌族老奶奶合影。
; ; ; 2015年10月,古斯塔沃來到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中國人的友好讓他倍感親切,“有時我向陌生人問個路,他就直接把我帶到目的地”。
這樣的“中國”和他想象中的很不一樣。
從小到大,“中國”對古斯塔沃有着不同的內涵。
; ; ; 懂事時,“中國”是自己奇怪的姓氏、家裡的中國字畫、鄰居投來的好奇眼神;少年時,“中國”是紐約的中國城、塞得滿滿當當的雜貨鋪以及父親埋在收銀臺後的背影。
父親抱着小古斯塔沃。
; ; ; 在與父親共同生活的16年間,古斯塔沃很少聽父親說起中國,父親也從未教過他一句中文。
之後,由於父母感情破裂,母親帶着他從美國紐約來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從此,中國離他越來越遠。
不惑之年,帶着對“什麼是中國”的疑問,古斯塔沃找到當年與父親一同抵達阿根廷的中國老友——一位生活拮据的畫家。從他那裡,古斯塔沃不僅學習了書法、國畫、象棋,還參與翻譯了《道德經》。
“我把他看做爸爸的化身,他是我和爸爸之間的橋樑,同時也是我和中國文化之間的橋樑。”古斯塔沃回憶道。
【向阿根廷人講中國故事】
2010年,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對了解中國的渴望,古斯塔沃與一名阿根廷漢學家及一名阿根廷記者,共同創辦了當地第一本介紹當代中國的西文季刊《當代》。
“最近十幾年來,中阿經貿合作飛速發展,想要了解中國的阿根廷人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我。但當時,真正瞭解中國、可以講述中國故事的阿根廷人寥寥無幾。”古斯塔沃說。
爲了拉近中阿之間的距離,古斯塔沃邀請出生在阿根廷的華人後代、當地的“中國通”、兩國文化交流的參與者等,通過《當代》這一刊物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介紹中國,爲當地讀者打開一個瞭解中國的窗口,展現了不帶偏見、不同於西方敘事的中國。
【“生命變得完整了”】
雜誌創辦5年後,古斯塔沃纔有機會來到中國。52年來的首次“擁抱”,讓他覺得“生命變得完整了”。
“中國就像一面鏡子,我從中看到自己從哪裡來,爲何成爲現在的自己。”他動情地說。
這也讓他再次堅定了自己的使命——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同胞與自己一起走近中國、瞭解中國。
有了辦雜誌的經驗,又有了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的親身體驗,古斯塔沃決定把自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理解寫成書,讓阿根廷這個“閱讀王國”的書架上多幾本有關中國的書。
2017年7月,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雅典人書店,古斯塔沃與他的新書《秋天的蝴蝶》合影。(新華社記者趙暉攝)
“作爲阿根廷人,我知道他們對哪些方面感興趣,比如星座話題。這看似膚淺,但阿根廷人就是喜歡,一本有關星座的暢銷書能比大文豪的大作多賣出10倍。”古斯塔沃說。
於是,他寫了一本《中國雞年》,將星座與生肖結合起來,從阿根廷人喜聞樂見的星座角度解讀中國的五千年文化。
; ; ; 他還出版了兩本書:《關於中國,這些你都應該知道》講述的是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近出版的《秋天的蝴蝶》則是一本自傳,寫自己和父親闊別多年後的重逢。
2017年8月,古斯塔沃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推介自己的新書《秋天的蝴蝶》。
; ; ; 他還有好幾個出書計劃:一本關於回國尋根的所見所聞,一本介紹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還有一本是中國旅遊攻略。“比如說起陽朔,我會跟阿根廷人說,你得騎着自行車去逛,還可以跳到河裡遊一圈。”
2015年9月,古斯塔沃在廣西陽朔與當地村民合影。
; ; ; 他沒有料到的是,他爲加深中阿民衆之間相互瞭解所做的努力,竟使一度緊張的父子關係緩和下來。“父親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完成他們那一代人沒能完成的使命。”
2014年聖誕節,古斯塔沃與父親闊別多年後,在紐約團聚(右一爲古斯塔沃同父異母的弟弟)。
古斯塔沃明白,尋中國文化之“根”不易,讓中阿文化交流“開花結果”更難。“我現在每天要用10多個小時寫作,寫關於中國和阿根廷的故事。感覺怎麼寫也寫不完。”(記者朱婉君、趙暉、劉莉莉、倪瑞捷;Ezequie對本文也有貢獻;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由古斯塔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