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兒童發育遲緩危機,究竟缺了哪塊拼圖
新的研究表明,數十年的種姓歧視致使印度兒童發育遲緩率高於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這兩個地區總共擁有全球 44%的五歲以下人口,然而卻佔全球發育遲緩兒童的約 70%,這是衡量營養不良的一個關鍵指標。
但是,儘管近年來兩者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印度的比率達 35.7%,而撒哈拉以南非洲 49 個國家的平均比率則爲 33.6%。
當兒童身高低於其年齡的預期身高時,就被認爲是發育遲緩——這是嚴重營養差距的明顯標誌。
然而,阿什維尼·德什潘德(阿育王大學)和拉傑什·拉馬錢德蘭(馬來西亞莫納什大學)的研究發現,僅僅關注身高差距,也就是爲什麼印度兒童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兒童矮這一點,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社會身份,尤其是種姓,在印度兒童營養不良中的關鍵作用。
兒童生命的頭 1000 天,通常被稱作“黃金時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到兩歲時,80%的大腦發育完成,爲終身潛力奠定基礎。在這些早期歲月裡,獲得醫療保健、良好的營養、早期學習和安全的環境深刻地塑造着兒童的未來。
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都擁有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年輕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勞動力潛力,二者長期以來有諸多相似點。2021 年,世界銀行報告稱:“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和南亞(包括印度)佔全球貧困人口的 85%以上”,突顯了在貧困和發展方面的類似挑戰。
作者利用官方數據,研究了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19 個國家樣本之間最新的發育遲緩差距估計值。
官方數據顯示,印度 1.37 億五歲以下兒童中,超過 35%發育遲緩,超過三分之一體重不足。全球五歲以下兒童中有 22%發育遲緩。
然後,他們研究了印度的六個廣泛的社會弱勢羣體。其中包括阿迪瓦西人(生活在偏遠地區的部落居民)和達利特人(以前被稱爲“不可接觸者”),他們單獨就佔了五歲以下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
經濟學家發現,印度較高等級、未受歧視的種姓羣體中的兒童比例爲 27%——明顯低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比例。
他們還發現,在印度,相較於處於種姓等級制度最底層的邊緣化羣體的兒童,較高種姓羣體的兒童發育遲緩的機率要低約 20%。
即使將出生順序、衛生習慣、母親身高、兄弟姐妹數量、教育程度、貧血狀況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都考慮在內,這一結論依然意義重大。
儘管已經有了長達七十年的平權行動,然而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教的四層等級劃分——依舊根深蒂固。
“鑑於印度較富裕羣體的兒童能夠獲取更多卡路里,所面臨的疾病環境也更好,這不應讓人感到驚訝,”作者們說道。
多年來,印度兒童發育遲緩率高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引發了一場複雜的辯論。
一些經濟學家聲稱,這些差異由基因所致——印度兒童在基因層面上傾向於身材較矮。
另一些人則覺得,歷經數代,營養狀況的改善在歷史進程中縮小了原本被認爲由基因導致的身高差距。
一些研究表明,依據不同的全球標準,女孩的狀況比男孩差,而另一些研究結果卻正好相反。
可以肯定的是,各個社會羣體中的發育遲緩現象均有所減少——一項單獨的 2022 年研究指出,健康和營養干預措施的改進、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母親方面的因素致使印度四個邦的發育遲緩現象減少。(根據 1992 - 1993 年的一項聯邦家庭健康調查,印度五歲以下兒童中超過一半存在發育遲緩的情況)。
像阿迪瓦西這類邊緣化羣體的兒童或許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在非洲,兒童發育遲緩率自 2010 年以來也有所下降,儘管絕對數量有所增加。
但顯而易見的是,在印度,來自貧困家庭、母親受教育程度較低或來自邊緣化羣體的兒童尤其容易發育遲緩。
“關於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兒童身高差距的爭論致使人們忽視了社會身份,尤其是種姓地位的作用,”作者說。
“這是理解印度兒童營養負擔的關鍵一環。”
該分析運用了人口和健康調查所得的數據。對於印度,它涵蓋了 2019 至 2021 年的最新數據,對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它包括 19 個國家從 2015 年起的調查數據。該數據集包含了人體測量學——即與人體物理尺寸和組成相關的測量——印度 195,024 名五歲以下兒童和撒哈拉以南非洲 202,557 名五歲以下兒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