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緣何跌落王座?

張銳

全球最大的PC(個人電腦)芯片供應商英特爾發出的最新季報再一次令人大跌眼鏡。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英特爾虧損額度達到187.28億美元之巨。更不好看的一面是市值,從2020年的2900億美元,萎縮到如今的930多億美元。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也在11月初將英特爾剔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公司自此失去了已持續25年的道指成份股身份。

除了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經久不衰地導引着人類芯片設計與開發的基本節奏外,從推出第一枚通用芯片進而引發世界計算機革命的巨大浪潮,到憑藉CPU(中央處理器)將計算機導入嶄新的PC時代,再到後來發明USB這一通信產品類的標準接口,英特爾跨出的每一步都可謂改變世界與惠及衆生的驚豔創新。然而,一個肩扛商業旗幟的王者如今卻從至尊之位跌落,箇中原因何在?

集芯片設計、製造、封測於一體的IDM模式曾是英特爾的發家之寶,英特爾一度從其身上獲取過超60%的高毛利率,並傲立行業之巔。也因此,當芯片代工先驅臺積電拋來合作橄欖枝時,英特爾將其拒之於門外,可不久,芯片產業呈爆發式增長,低門檻的設計領域吸引了衆多新勢力涌入,並紛紛成爲臺積電的關鍵夥伴,一齊推動着市場朝廣度與深度兩個維度加速滲透。包括英偉達、高通以及AMD等在內的行業精英無不都是藉助臺積電的代工平臺騰躍而起。競爭中,英特爾的IDM每個盈利環節被血腥肢解,以致連續血虧。

也許是太陶醉於PC領域的成功,當21世紀初移動互聯市場的巨大風口到來時,英特爾依然視而不見,即便高通此時在這些領域掘金刨銀,英特爾也不爲所動,甚至當蘋果找上門來要求代工時,也被英特爾拒絕。蘋果後來擁抱了三星的代工,並讓後者成爲了英特爾又一個強勁對手。

故步自封的錯誤同樣出現在GPU(圖形處理器)架構市場。相比於GPU的並行計算能力,CPU的通用計算能力就像老牛拉車,路徑依賴的慣性不僅讓英特爾在GPU市場敗下陣來,也讓它日後在AI領域的研發競爭中,不敵英偉達。

AI市場本就是一個十分燒錢的地帶,正在英特爾帶血虧損而財務能力式微之時,OpenAI主動登門提出對英特爾的多個AI芯片進行投資,這筆交易本可以爲英特爾帶來財務上的回報,同時在戰略上幫助其在AI領域獲得先發優勢。然而,由於當時錯判生成式AI技術短期內難以規模化,英特爾婉謝了這筆投資,從而錯過了發展AI的先機。

回頭檢視英特爾的過往20年,除了在CPU上表現出堅韌般執着以及在PC領域頑強開疆拓土外,更多時候似乎乏善可陳。昔日光彩四溢的芯片代工如今成爲重大累贅,而在錯過了移動通信以及誤判了GPU的兩個黃金時代後,英特爾也跟不上生成式AI的繁榮節奏。由於在每個關鍵技術趨勢的追趕上都未能及時登上時代的快車,此後的每段賽程裡都只能亦步亦趨,最終被擠出頭部梯隊。

爲降本增效,英特爾今年做出了裁員1.5萬人的計劃安排,同時開啓了資本重組行動,除繼續斥資1000億美元於美國四州建造或擴建芯片工廠項目外,英特爾將波蘭和德國兩國的項目暫停了兩年。另外,英特爾在內部也展開了業務部門的重組,原有的六大部門被整合成三大方塊,即客戶端計算事業部、數據中心和AI事業部以及網絡與邊緣事業部,其中芯片代工業務剝離出去成爲獨立子公司,自動駕駛部門轉移到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其他業務轉移到數據中心與AI事業部。在此基礎上,英特爾還提出了“AI PC加速計劃”,以及新增了“AI PC開發者計劃”。然而,這些補救之舉能否讓已近60歲的英特爾重煥青春容顏,仍存在諸多懸念。前不久,市場上有關高通收購英特爾的傳聞乍起,雖然英特爾至今三緘其口,但倘若自救無果會否選擇賣身,市場還會不停地發揮想象。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