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單位是不是沒有存在的必要?

有的單位在巧哥看來,沒有存在的必要,存在純粹是浪費國家財政,財政大多來自於稅收,也就是浪費納稅人的錢。

除了一些沒有必要存在的機關事業單位,這些協會也沒有存在的必要。比如中國書協、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等,這些單位是腐敗盛行,他們弄虛作假、爾虞我詐、擾亂市場,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今天文友推來一篇“陸菜菜文學”的《中國作協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申請註銷,文學的未來在何方?》,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網友的留言就更有意思,那真是個真知灼見。

有時候看公衆號文,看評論往往比看文章更有趣,更有意義。網民們當然是羣衆,難怪偉人會說,羣衆是真正的英雄。這篇文章後的留言評論再次作了最好的說明。

文章很短,評論很長。

文章就這麼短:

根據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的中國作家網消息,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事業單位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目前已經申請註銷登記,如今已經成立清算組。並且告知相關債權人申報債權。

這對廣大文學愛好者來說,不免是一個很大的擔憂。考慮到如今文學出版的市場效益,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而且AI的衝擊越來越大,難道連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都快要活不下去了嗎?對於廣大文學愛好者來說,這真的不是一個好消息。

文學如今越來越被邊緣化,至於市場效益越來越差。這不免讓人擔憂,文學的未來在何方?有多少人心中懷着一顆對文學真摯熱愛的心?很難想象,十年後,甚至是二十年後,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之後,還會有文學嗎?

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熱愛閱讀,熱愛文學,讓文學生生不息。

巧哥要說的當今不少出版集團,就像一臺龐大的老舊機器,雖然也在轉動,但效率低下。他們思想僵化,被市場毒打得遍體鱗傷,也不思進取,不能與時俱進,開拓市場。如果沒有政府財政的支撐,如果不是賣書號,早也活不去了。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巧哥雖然收入不高,但自費訂閱了《中篇小說選刊》《小說選刊》《收穫》《十月》等文學雜誌,後來又訂閱了《讀者》《雜文選刊》等,這幾年什麼也沒有訂,因爲想訂閱的停刊了,不想訂閱的顯然沒有看頭,還不如買些自己想閱讀的書籍。

有很多有頭有臉的作家還瞧不起當今當紅的網絡作家,說什麼網絡作家是垃圾作品。要巧哥說這些當紅的網絡作家是經過市場檢閱的,他們經濟自由是因爲他們的作品適應了大衆,大衆願意買單。

而那些有頭有臉的作家,坐在體制內拿着俸祿寫自己的文章,發在體制內的文學刊物上,自娛自樂,還自以爲是。今天你在你的文學刊物上發我的作品,明天我在我的文學刊物上發你的作品,這種圈子裡的遊戲又怎麼能有市場,有讀者。如果離開體制,讓作品走入市場,這些作家不灰頭灰臉纔怪呢。

巧哥佩服當今的網絡作家,他們不是靠納稅人養活,而是真正靠寫作養活了自己,有的一年收入百萬,甚至千萬。

該文的留言有一條置頂,內容是這樣的:感謝您關注到了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事業單位申請註銷登記這條公告。在此想向您做一下解釋說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已完成事業單位轉企改革,成立“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按政策規定要求,公司成立後要對原事業單位進行註銷。

因此,實際情況並非是出版集團將不再存在,只是由事業改製爲公司。爲避免產生更多誤解,請您修正原帖或者將該條留言置頂。感謝理解支持~

但作者回復說:您好,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改製爲企業之後,是否還有財政經費支持。對於其主辦的文學期刊,在投稿發表上面是否公平公正,唯作品質量說話,而不是出現“給錢就發”的情況。望給出答覆。

但是沒有看到答覆。

從事業單位轉於企業,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成了國企。但如果不能走入市場化,只是“換湯不換藥”,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能有什麼實質性進展?

爲什麼當今很多寫手喜歡寫自媒體,因爲沒有門檻,沒有高低之分,沒有框框,沒有套路,不裝腔作勢,我文寫我心,反而受到網友的喜愛。

不久前海南省作協副主席艾子的一首詩火了。爲什麼會火,是這首詩像小學生寫的詩,有讀者說艾子的《海南熱帶飛禽世界嚮導》比他上小學的孩子還要寫得差。

但問題是還有人捧臭腳,說寫得如何如何的好。

有網友說:“圈內規則,資源共享。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讀者。”

還有網友說:“當代詩歌有臉嗎?”

“屎尿體,有什麼臉!”

其實這個圈子都好不到哪裡去。

說了這麼多,還是看看網友的評論:

這些評論可謂一針見血,說出了當今現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