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覺得,跟川菜最接近的其實是粵菜?
“這鍋底都放了些什麼,爲什麼會這麼辣! ”我那位涕淚橫流、胃如刀割的廣東朋友一邊把筷子不斷伸進紅湯大鍋,一邊忍不住發出這樣的爆鳴。
店家倒是十分淡定,“多吃點就好了,我們鍋底很養生的,用姜、蔥、蒜、白扣、草果、三奈、丁香、砂仁、香果、孜然、桂皮、甘草、枝子、排草、老扣、甘鬆、陳皮、篳撥、香茅草熬製......”
“陳皮?香茅草?砂仁?這些不是拿來煲涼茶的麼?”
也許要吃上一陣子川菜,一生“熱氣”的廣東人才能參透,紅油重辣純屬川菜熱辣奔放的表象,它的內涵同樣”滋補”。嶺南之地用來祛溼下火的食補湯料,在南方盆地其實延展出了一套截然不同的養生之道。
某種意義上來說,粵菜和川菜這貌似天差地別的滋味,在“滋補”這件事上,能五感共鳴。那些護體廣東人的藥食同源,也是四川人“肛”門永存,膽敢捂着屁股“放縱”的底氣。
座標盆地南部的自貢,多雨且日照時間短,空氣潮溼。
和廣東人一樣,自貢人的絕大部分時間也在和“祛溼下火”纏鬥,不同的是身處物華寶地的自貢人,本土就多產各種“祛溼”神器:花椒、仔姜,藿香… 自貢人就地取材,默不作聲地將天花板直接拉滿。
就說藿香,在廣東通常出現在涼茶煲的砂鍋,是老人眼裡的醒脾化溼的涼藥,同時也是年輕人皺眉頭的苦口難嚥之味;但在自貢,功效和名字相似的山藿香,卻成功俘獲四川男女老少的心,成爲本土特色滋味的“不動產”。在外地或許可以“大材”的它,在自貢“小用”地放入幾乎每道菜裡,反而顯得有幾分低調。
豆花飯,鹽滷打出的豆花,湯汁清澈微黃,這是鹼水的功效。輕微的氣孔裡,豆花透露着只屬於井水的清甜,再盛上一桶瀝米飯,就是傳統早餐的全部。清湯寡水的滋味,提亮全靠蘸水:八角、桂皮、橙皮等香料泡煮的醬油,從根本上解決“下火”;摒棄市面的菜籽油,用小蔥洋蔥加以提煉,給養生多添一分馥郁香氣。就連最重口的餈粑海椒,也得用姜和花椒等香料平衡,最後加上靈魂藿香,一碗滋味豐盈,極致的蘸水因此而成。
藿香獨特的刺激性草本氣息,給平平無奇的豆花帶來彷彿過山車的精彩;因香氣濃郁,本地人也經常拿來燉魚以試圖去腥,藿香鯽魚就是另一道招牌。瑩潤厚糯的魚肉,在蔥、辣椒等精妙的調料組合下開始昇華,出鍋前一把碎藿香葉,如綠波春浪打在魚肉上。魚皮的膠質配上細膩肉身,些許藿香就是愛麗絲掉入奇境的心路歷程,身心在熟悉裡探索新世界,味蕾未知、舒爽而輕盈。
除了鯽魚,還有藿香蒸魚頭、藿香泡菜魚、藿香紅燒魚… 可以說在四川,藿香與魚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不僅能緩解野山椒的兇猛痛感,也能讓紅鍋少一分辛辣,多一分溫柔,生活少一味平淡,多一味神秘。
我吃過最奇妙的藿香菜,在眉山一個館子裡。當時點了份藿香肥腸,多少帶着點幽微陰暗的傲慢心理:嚯,這裡的肥腸能有肥腸之鄉的江油好吃嗎?畢竟在江油青蓮鎮,我曾連點四家肥腸,吃到走不動路。
很快我爲自己的狹隘無地自容,不同於江油肥腸的紅油香辣,眉山人用酸豇豆和藿香葉做主角。藿香極速平息肥腸的重口燥熱,入口比薄荷溫潤,讓肥膩得到奇妙的平衡;青海椒、紅海椒、泡豇豆,就着彈潤可口、嫩氣吸味的肥腸,一層一層地涌上來,既中和刺激,又增加異香,隨着時間推移,後調的麝香、辛辣、松香在口腔盪開,感覺此時四川廚師在用藿香給我上課:不要只看麻辣酸的表象,還有很多低調的奇譎香料,可以構成這層次豐富的世間百味。
對於上火這件事,四川人和廣東人有種非凡的默契,但四川人更像是飲食界的infp,不會天天把養生掛在嘴上,更不會刻意追求藥膳。
樂山人的滋味尤爲如此。作爲參透“一粒米中藏世界,半邊鍋裡煮乾坤”這個哲學思想和儒釋道文化的土壤,樂山將“吃得養生”這件民生大事投射到日常的一滋一味。廣東人津津樂道的各種煲湯料,被樂山人以蹺腳牛肉的姿態呈現。
別誤會,蹺腳牛肉並不是真的要蹺着二郎腿才準下筷,因爲吃飯的地方空間窄小,只有一張木桌,沒有座位,乾脆就端着碗搭起腳,翹腳牛肉才自此而來。
比起與肛腸科友誼長存的養生界頭部“麻辣火鍋”,蹺腳牛肉堪稱四川人道主義飲食體驗的首選。作爲湯鍋中的一股清流,色清味濃的蹺腳牛肉湯底,包含了八角、丁香、桂皮、沙姜、茴香、當歸、枸杞等多達六十多味香料和中藥材,複雜香料被和諧搭配,在散寒止咳、止嘔開胃的同時,兼具精緻風味。
說來慚愧,作爲廣元人的我,和蹺腳牛肉的第一次接觸,竟是在上海,竟還是一位湖南朋友推薦的。作爲她減肥養生的指定輕食餐,馮三孃、肖四女、盡膳口福等幾家名聲鼎盛的招牌,成爲我們無數次走出健身房、除了寡淡沙拉之外的養生救命餐。
但在樂山,這就是一頓平凡普通的日常。湯鍋通常有大小兩種選擇,價格一般在30-70元區間。被稱爲混湯的大鍋肉類更豐盛,牛肉、牛雜、牛舌、毛肚、黃喉,風味馥郁,小份一般是單人選擇,可以單點某個部位或者混燙,想吃得更滿足,可以選擇全家福,一種除血旺之外的18種牛的部位的湯鍋。
牛肉以脆爽鮮甜的蓮花白墊底,入口之後,各種藥材和香料的滋味混合,鮮美滋補,配一碟洗澡泡菜,更是脆爽開胃。實在想吃點辣椒祛溼,自選紅油蘸水或辣椒麪,也能讓滋補本味多一絲風味。
比起不可一日無蔬菜的廣東人,四川人更願意把那些玄妙的養生大道,投射於簡樸、尋常的日常事物裡,一瓜果、一時蔬,四川人和廣東人共同演繹着和而不同的養生哲學。
比如四川的每、一、家、店,都存在的靈魂泡菜。
如果說熱辣奔放的火鍋是四川人養生的專屬舞臺,百變滋味的泡菜就是四川人獨領風騷的 solo秀場。超脫於全球最大的泡菜生產基地、中國泡菜第一城的赫赫聲名,眉山人更是不急躁、不偏執於藥膳,充分發揮北緯30度的優越的自然環境,把被陽光、雨水親吻的絕佳蔬果,慵懶、隨意地扔進罈子裡,淡然地泡在泡菜裡養生。
眉山人,一罈泡菜水傳幾代。一碟小小的泡菜,是眉山人三餐雷打不動的靈魂主角,再完美的東坡肉,少那一口脆爽,都難以給出好評。而要是以極小概率踩雷外地人或生手做的泡菜,三年後再想起這件事,可能依然憋悶生氣。
一方壇口足以窺見自然四時。春天的萵筍、蓮花白,脆得耿直、率真;夏季辣椒、豇豆,是做魚香肉絲、豇豆爛肉的上上之選;秋天的仔姜,頭一茬絕不能錯過;冬天,把蘿蔔、藠頭舒緩浸泡,藉着養生的名頭,用時間留住時間。
爲了養生,一切都可以泡出新鮮,這也是四川人骨子裡的養生之道。就連尋常的臍橙、葡萄、哈密瓜等水果,經過泡菜水的調教,也多了一絲脆爽鮮活的靈氣,雞爪、耳片、肚條、豬蹄,在發酵乳酸菌的洗禮下,滋味入骨,酸爽醇厚。
如果說廣東人不可一餐無青菜,那對標四川人,就是不可一餐無泡菜。前者用新鮮時蔬,後者用鮮活泡菜,不同的製作,都奔着同一個“解膩爽口,養生滋補”的養生目的,這點上,兩地有着不言自明的默契。
在沒發現這個秘密之前,我身爲一個四川人,總懷疑自己是不是味蕾出現了什麼背叛。畢竟除川菜之外,我很少真正探尋以辣爲主題的其他菜系,反倒是粵菜特別順胃。甚至有回,我點了一道餐廳推薦,服務員說是廣東人夏季最愛喝的海帶冬瓜綠豆湯,喝了一口後我瞬間上頭,這,不就是能讓四川人瞬間想起媽媽在家燉綠豆冬瓜排骨!
是的,千百年來,廣東和四川不停在潛移默化中相互理解。“藥食同源,滋味新鮮”,看似南轅北轍的兩個飲食寶地,竟共鳴於同一種生活理念:菜要一頓一頓買,味要德才兼備,沒有囤積的習慣,養生與好吃共行,在這點上,兩者殊途同歸,也或許,從來就沒分開過。
本期作者|二狗
編輯|梅姍姍 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風味人間》、梅姍姍、小紅書@顏究吃、果果、D&N、馮四娘蹺腳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