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外資行全面押注對公賽道

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繼花旗之後,又一外資銀行退出了中國個人業務。

2月24日,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華銀行中國”)發佈消息稱,該行已與富邦華一銀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邦華一銀行”)簽署協議,將向富邦華一銀行轉讓該行的個人業務,範圍涵蓋個人客戶持有的賬戶、存款、貸款和相關財富管理產品。預計本次轉讓將於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下一步,對公業務將成爲大華銀行中國的重點。

強化核心業務

針對此次調整,《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了大華銀行中國方面。該行有關人士稱,此舉是大華銀行中國爲了強化核心業務優勢,更好地滿足核心客戶需求而做出的決策,也是爲了更高質量地推進在中國的業務發展。

大華銀行中國方面透露稱,自2月24日起,該行已着手與相關客戶溝通,逐步爲客戶提供詳細的過渡安排和支持信息。“通過大華銀行中國網站、‘大華銀行尊享財富’微信公衆號、電話短信和客戶信函等官方渠道,確保客戶都能夠及時瞭解業務轉讓的進展及對其賬戶的影響,確保客戶賬戶和業務的平穩過渡。”

談及大華銀行中國個人業務的員工將如何安置,大華銀行中國方面稱,該行高度重視員工的權益,已遵循合法合規的原則,向受影響員工公開、透明地披露了相關信息,包括員工安置方案。大華銀行中國正採取積極穩妥且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相關工作,盡力幫助受影響員工平穩過渡;同時,積極與富邦華一銀行合作,舉辦專場招聘會,爲受影響員工創造適合的就業機會。

近年來,多家外資銀行陸續調整在華個人業務。

早在2013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德意志銀行先後關閉了在華的零售業務。2016年年底,澳新集團宣佈將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零售和私人銀行業務出售予星展銀行。2021年4月,花旗方面宣佈對其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重組,稱將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13個市場,尋求退出個人業務的計劃。

不過,對於中國市場,這些銀行均表示看好。大華銀行方面指出,大華銀行中國深耕本地市場四十餘年,且持續看好中國和東盟之間的互聯互通業務。大華銀行集團也先後兩次對大華銀行中國增資,並且在2019年加大了對本地合作伙伴恆豐銀行的投入。“依託集團廣泛的東盟貿易網絡,大華銀行中國將繼續致力於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同時將東盟企業‘引進來’,共同把握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跨境商機,推動可持續發展。”

深耕對公

大華銀行中國此次調整後,將繼續在中國深耕對公業務。這與此前的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旗中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決策一致。

此前,花旗中國方面表示,花旗在中國市場即將展開以企業機構業務爲重點的發展新篇章。

在大華銀行中國方面看來,中國是大華銀行在東盟之外的主力市場。該行方面稱,爲幫助更多企業把握中國—東盟機遇,大華銀行中國自2018年開始,就積極在中國推動戰略轉型,專注於深化對公業務,擴大本地戰略合作,以發揮大華銀行中國核心業務優勢,提升業務效率。自2018年推出戰略轉型以來,大華銀行中國的財務表現穩定,經營狀況穩步上升,近五年來境內營業收入穩定增長,2024年跨境業務相較2018年增長57%。

大華銀行中國方面稱,接下來該行將繼續立足於中國與東盟不斷深化的合作和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互聯互通和可持續兩大戰略領域持續發力。

在對公業務領域,大華銀行中國將幫助企業“聯通東盟最發達的貿易網絡”,發揮中國-東盟網絡和行業優勢,幫助企業打通投資貿易通路和產業上下游資源,爲跨境發展的每個環節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