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師對談/放下防禦內在就開始改變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發現內在結構的抗拒,反而是解開限制的機會──專訪哈科米治療師貝雋文

透過呂旭立基金會引薦,〈魅麗〉本期與〈大師對談〉的主角,是來自美國西雅圖的貝雋文RobBageant。與其他受訪者不同,他住在臺灣已經有十二年的光景。第一次來臺灣是一九八九年大學剛畢業的時候。當時滿心好奇跨海到亞洲旅行、看看,到了這裡,聽說可以靠英文教學謀得不錯的工作,一待就待了六年。主修文學,六年間除了教英文、學中文、擔任翻譯之外,當年正值臺灣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因此翻譯工作跨足電腦產業。貝雋文在一九九三年投入了最早期的國際網路公司,決定創業。幾年後,看好在國際市場的可能性,決定把臺灣經驗回美國。只是,回美后發現一切並非他所想像的簡單,競爭相當激烈。那種整天盯着熒幕、極少跟人接觸的生活,讓他精疲力竭、全身痠痛。在一次接受一位令他激賞的專業按摩師治療後,他發現身體對他來說,像是一個從未開發過的新大陸,從此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好奇、開始探索。約莫三十歲的他,第一次傾聽自己的身體,體驗到「內在觀察」的奇妙效益。不久之後,他遇到了恩師,哈科米(Hakomi)系統創辦人朗‧克茲博士Dr. Ron Kurtz。「Hakomi」字源自「侯匹」族印地安語。意爲:你所在之地和宇宙不同範疇的關係爲何?在現代語彙中,Hakomi意指:「你是誰?」它的教育核心理念在於:若一個人能夠仔細聆聽自我,就能找到自我的心靈癒合,轉化,與成長所需。因此係統訓練出來的諮商師,意在幫助人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常說的「內觀」。在遇到貝雋文之前,我從未聽過哈科米系統或創辦人克茲博士,由於接觸呂旭立基金會二十多年,知道會裡定期邀請的外國老師都非常專業、經驗豐富,而且受人敬重。雖然與兩位老師不熟悉,但基於對機構的信任,我相信內容一定有它相當的說服力。採訪中,聽到貝雋文談及他的老師以及其教育理念時,我相當驚訝。從西方科學理論到東方哲學思想與實修,論及的都是個人成長或專業諮商師培養首要的核心教導。聽起來短短三年的訓練,相當完整、成熟。當然,日後的修爲不在話下。

在我對這位心理學大師克茲博士產生好奇之際,才知道他在二○一一年辭世,享年七十七歲。據說這位數理天才原想投入科學研究,一九六○嬉皮年代東風西漸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美國興起,各個領域都在作各種不同的新嘗試。他開始體會到自己在心理學方面的天分,全心投入研究。與大師學習後,貝雋文待在西雅圖從事多年的哈科米取向工作,二〇〇八年底,他再度回到臺灣,成立了臺灣哈科米中心,希望把他跟大師所學加上生命體驗,再加上他一口流利的中文,跟更多有心學習的臺灣人共享。

哈科米的教導,從內在觀察開始賴佩霞:一般人對你所教導的哈科米(Hakomi)系統都不瞭解,可以請你聊聊什麼是哈科米嗎?貝雋文:哈科米是一種強調內在觀察的心理治療,也是以身體爲主要的觀察取向。我們的內在經驗可以分成三種,身體、情緒腦袋創造出來的東西(如回憶、念頭畫面)等等,這三種內在經驗都值得我們關注。我們的身體很特別,因爲身體一直都處在當下,如果想要觀察當下的經驗,從身體切入是最直接的。我們的念頭常常亂竄,因此它很難觀察心裡頭真正的狀況,然而身體沒有這個問題,覺得怎麼樣就是怎麼樣,非常單純、直接、清楚。哈科米的治療師會設計溫和的體驗式活動,引導人們走入內在觀察,探索身體的行爲與習慣性模式。這些動作、模式隱藏着許多潛意識裡的核心信念,不知不覺影響着我們生活的各種面向。哈科米相信,當一個人靜下來向內觀察,便可以看到一些內在比較自動化的反應,藉此幫助人們探索深藏在無意識之中的信念。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87期/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