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菲律賓人民並肩抗日的中共遊擊隊

反應華僑人民抗日遊擊支隊初期作戰的油畫,此刻該游擊隊尚未獲取美援,因此還是土8路的打扮,高舉的也是「華支」自行設計的三星紅星旗。(照片來源:華支退伍軍人總會

除了有國軍直接投入的印緬戰場外,太平洋戰爭期間所有歐美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都有華人游擊隊在配合盟軍對抗日本侵略者。而比起完全由共產黨游擊隊主導的馬來亞與泰國戰場而言,同時擁有國共兩支華人抗日力量的菲律賓又有着更特殊的地位。尤其是中共影響下的菲律賓華人抗日遊擊武裝,更將在杜特蒂於明日訪問北京進行「破冰之旅」之際,成爲北京與馬尼拉和好的精神指標。

位於馬尼拉華僑義山上的華僑烈士抗日紀念碑,後方爲有前中共外交部長錢其琛落款的抗日紀念館。(許劍虹攝)

中共在馬尼拉的活動

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而且國民黨早從1911年開始就以同盟會馬尼拉分會的名義在當地活動,所以共產黨難以發展。從經濟結構角度出發,菲律賓華僑的社會又極具資本主義與商業化的發展導向,更不利於中共的生存。大多數的華人只關注自己的生計,對於追求所謂共產主義烏托邦或者東南亞人民反抗歐美殖民主義的獨立運動毫無興趣。

共產黨能夠在菲律賓華僑中產生影響力的原因,與日本在1931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有密切關係。許多年輕的菲律賓華僑因爲反對蔣中正的「安內攘外」政策,而相信中國共產黨纔是將侵略者逐出國門的唯一希望。曾參加過省港大罷工,並接受周恩來指派在菲律賓活動的勞工運動領袖許敬誠登高一呼,成立了專門聲援中共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菲律賓分會。

同時,許敬誠還成立菲律賓華僑文化界抗日救國會,同時譴責日本軍國主義與「不抵抗」侵略的國民政府。中共發表《共赴國難宣言》後,左右兩派的菲律賓華僑達成和解,將砲口對準日本這個共同的敵人。1937年11月,許敬誠又以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的名義號召28名菲律賓華僑回國投入抗戰。他們經由廈門返回內陸,並且參加了中共領導下的新4軍。

後來,毛澤東似乎發現28人不足以培養出菲律賓華人的革命力量,所以又要求許敬誠在1939年選出25名幹部大陸接受中共的政治與軍事訓練。許敬誠爲了減少來自於國民政府的敵意,還特別將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改稱爲名字比較中性的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其中一名叫王漢傑的幹部,被指派到新4軍直屬教導隊第3大隊擔任副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

1941年1月份,新4軍因爲不聽從國民政府號令而遭到顧祝同將軍指揮的第3戰區部隊圍剿。王漢傑所隸屬的新4軍教導隊遭到國軍主力部隊包圍而損失慘重,他雖僥倖突圍成功,但是卻也成爲第3大隊少數存活下來的領導。爲了避免這批未來在海外「輸出革命」的政治幹部被國府捕殺,王漢傑等菲律賓華僑奉命返回僑居地。

走向叢林的華人游擊隊。(許劍虹翻攝自華僑抗日紀念館)

華人遊擊武裝的組建

不久後,太平洋戰爭爆發,菲律賓與珍珠港首當其衝遭到日軍攻擊。由臺南起飛的日本零式戰鬥機,僅花了兩天的時間便悉數消滅了呂宋島上的美國陸軍航空軍主力,奪下制空權。許敬誠又將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改名爲抗日護僑委員會,並主動與美駐菲高級專員沙裡(Francis B. Sayre)聯繫,表達左派華人願意全力配合美軍作戰的意願。

他們旋即於是在麥克阿瑟將軍的同意下,被編入美菲聯軍的戰時服務團(Wartime Service Corps),從事救死扶傷的工作。許敬誠也充分利用左派華人被編入美菲聯軍的機會,讓他們接受了一些基本的軍事訓練。只是在麥克阿瑟將軍宣佈馬尼拉爲不設防城市後,預料到華人必定遭到日軍報復的許敬誠命令抗日護僑委員會集體往郊外撤退。

抗日護僑委員會分三條路線撤退,許敬承帶領以400名幹部爲主的隊向北撤退到中呂宋的布拉坎(Bulacan)省,王西雄則帶領由婦女與兒童組成的眷屬往南呂宋的內湖省白杜社(Paete)方向逃亡。至於王漢傑與蔡建華等戰時服務團的軍事幹部則進駐班巴加省(Pampanga)的聖費爾南多(San Fernando),並在當地依據毛澤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思想組建游擊隊。

此刻日軍正集中精力進攻巴達安半島(Bataan Peninsula)的美菲聯軍,無暇顧及在他們眼皮下活動的華人左派游擊隊,於是許敬誠便利用此一機會帶領手下的政治幹部們到班巴加省與王漢傑會合。美菲聯軍在巴達安半島向日軍投降繳械後,許敬誠見局勢已經穩定下來,並命令菲律賓抗日護僑委員會的政治幹部回到馬尼拉從事地下工作。

至於熟悉各地方言的軍事幹部,則被安排參加由菲律賓農民協會組織的自衛隊並投入抗日遊擊戰。1942年3月13日,許敬誠留下的軍事幹部在菲律賓女中豪傑古拉拉(Felipa Culala)的帶領下,於曼地利(Mandili)伏擊下鄉掃蕩的40名日軍與60名替佔領軍工作的菲律賓警察,打響了左派華人武裝抗日的第一槍。

打了將近四個小時的戰鬥後,古拉拉目睹日軍援軍到來而下令自衛隊撤退。儘管他們沒有給日軍造成實質上的傷亡,他們仍在當地羣衆心中打出了威望。更重要的是,手裡只有一把手槍的華僑左派青年們在此次伏擊戰的行動中得到了古拉拉的肯定。從此刻開始,他們被正式賦予了與農民協會自衛隊一起作戰的資格。

1942年3月29日,菲律賓共產黨領袖塔魯克(Luis Taruc)將包含農民協會自衛隊在內的各地抗日武裝集結起來,成立了外號爲「虎克黨」(Hukbalahap)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與其他美菲聯軍殘餘部隊組織的抗日武裝不一樣,「虎克黨」既抵抗日本人,也反對由美國扶持,準備在戰後宣告獨立建立共和國的菲律賓自治政府,誓言建立一個實施馬克思主義的新國家。

菲律賓人民抗日軍剛成立時,麾下共有六個支隊,平均每一個支隊有100人的兵力。許敬誠領導下,已被改名爲抗日反奸大同盟的護僑協會積極鼓勵中呂宋地區的華僑青年參加「虎克黨」,以擴大華人的影響力。塔魯克十分欣賞這羣受過毛澤東思想洗禮的革命幹部,安排他們以七到八人編成一個班的方式編入了人民抗日軍各個支隊參戰。

草創時代的華僑人民抗日遊擊隊缺乏照相機,因此只能夠靠油畫反映他們當年長征的情況。(許劍虹翻攝自華僑抗日紀念館)

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支隊

只是隨着越來越多華僑加入菲律賓人民抗日軍,雙方因語言還有生活習慣差異所產生的摩擦也越來越頻繁。儘管許敬承、王漢傑與塔魯克同是社會主義的信仰者,但是雙方卻有完全不同的革命目標。許敬承與王漢傑從頭到尾都只把菲律賓的武裝鬥爭視爲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一場「外線作戰」,而不像塔魯克那般視之爲祖國的解放戰爭。

爲了克服雙方存在的巨大差異,塔魯克接受了許敬承的建議將菲律賓人民抗日軍下的華僑隊員從各支隊中獨立出來,成立一個完全聽命於菲律賓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的游擊隊。5月19日,純粹由華僑組成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第48支隊宣告成立。而之所以將這支部隊命名爲48支隊的原因,則完全是爲了效法新4軍與8路軍的革命精神。

不過,第48支隊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稱,那就是簡稱爲「華支」的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支隊。剛成軍時,「華支」僅有52名隊員,並裝備七支由人民抗日軍「借」來的步槍與兩支手槍,根本上毫無戰鬥力可言。然而許敬承與王漢傑卻相信,他們的隊伍在接受菲律賓抗日遊擊戰爭的洗禮後,終將回到大陸與8路軍還有新4軍合流,推翻「專制腐敗」的國民政府,建立真正的中華民國。

擔任「華支」隊長的,恰恰就是先前到大陸參加新4軍的福建省晉江人王漢傑,政治指導員則是廣東人餘志堅。由於菲律賓華僑人口結構主要是由閩南人組成,「華支」的成員也大多數是以閩南人爲主。此一優勢,讓他們更能夠與在日軍中服務的臺灣籍日本兵打交道,套取敵人的重要情報。另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廣東籍華僑在「華支」服務。

「華支」成軍初期,主要的工作就是配合「虎克黨」針對日軍運輸線發起些規模有限的攻勢。只是這種小規模騷擾積少成多以後,對於時時刻刻擔心盟軍反攻的日本人而言也是帶來了不少的心理傷害。出於鞏固佔領區治安,並確保戰略運輸線的通暢,駐紮於菲律賓的日軍第14軍針對「華支」在中呂宋的根據地發起大規模掃蕩。

面對日軍來勢洶洶的攻勢,無力抵抗的「華支」只能夠向南呂宋方向轉移。「華支」的老隊員們,習慣將這場戰略轉移與毛澤東指揮紅軍流竄延安的「25,000里長徵」相提並論。目前居住於馬尼拉,當時20歲不到的李康希就親自經歷了這場長達500公里的小規模「長征」。李康希表示在那段旅程當中,游擊隊的隊員們都處於捱餓狀態。

回憶起這段歲月,李康希深感驕傲。他對在2015年4月前往馬尼拉專訪自己的《中時新聞網》記者指出:「沒有糧食,我們就在山裡沿途搜尋野果充飢。偶爾找到香蕉、木薯,就已經算是絕妙美食了。我和戰友們風餐露宿。鞋子爛了,只能光腳步行腳踏荊棘,爬尖石。下雨時,沒有雨衣披,就摘下熱帶植物的寬大葉子遮擋。」

不過最令李康希感到難忘的,是對毛澤東遊擊戰思想的領悟。比起同時在菲律賓活動的國民黨游擊隊而言,「華支」的特色在於重視組訓民衆。李康希表示「華支」開宗明義就是要打「人民戰爭」,因此游擊隊員都必須要走到羣衆裡面去工作,無論這些羣衆是華人還是菲律賓人。他們必須要與所有能夠接觸到的民衆打成一片,才能夠「如魚得水」。

當然,「華支」也明白自己沒有能力與日軍硬拚,所以也把毛澤東「敵強我弱,敵進我退」的訓話掌握的很透徹。游擊隊每當襲擊佔領軍某一據點,就有令民衆可能遭遇到日軍殘酷的報復,所以除非確保能得到盟軍的充分配合,「華支」絕對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進入1944年10月,伴隨臺灣海空戰的爆發還有美軍在雷伊泰灣的登陸,「華支」反攻的號角也響起了。

被納入美軍體系的「華支」在出戰前與華僑各界代表集會,可能是出於其左派武裝的「反帝」特質,他們刻意將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舉得比星條旗還高。(照片提供:華支退伍軍人總會)

與美軍並肩作戰

與同時跟日軍還有美菲聯軍對抗的「虎克黨」不一樣,抱有強烈中華民國本位主義的「華支」配合延安的政策,把日本人視爲「頭號」敵人,並積極配合「次要敵人」美軍的反攻行動。根據李康希的回憶,「華支」第2大隊與第3大隊於1945年2月3日被編入美國陸軍的第1騎兵師與第11空降師,配合美軍進攻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美軍第11空降師發放給「華支」的隊員證,上面可看到代表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徽。(許劍虹翻攝自華僑抗日紀念館)

從此刻開始,「華支」就再也不是先前那種簡陋的農民游擊隊穿着打扮,而是全副的美式裝備。若從美軍遺留的檔案照片來看,他們的模樣顯然從原本的「土8路」搖身一變成爲了戰後在臺灣的國軍。獲得美軍飛機、砲兵與戰車支援的「華支」也是勢如破竹的攻入了馬尼拉,並且得到抗日反奸大同盟的全力配合。此時他們的主要工作,是暗殺與日本人合作的華人領袖。

李康希驕傲的表示,「華支」的成員率先攻入了由日本人扶持,親近汪精衛政權的華僑協會,並且在旗杆上升起了淪陷後在馬尼拉上空飄揚的第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他指出,重慶在馬尼拉的地下組織,包括直屬中國國民黨駐菲律賓總支部的菲律賓華僑義勇軍密切合作,雙方之間完全沒有左派與右派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

脫離游擊隊身份,全副美式裝備的「華支」已經完全沒了8路軍的土味,看起來反而更像是國軍。(照片提供:華支退伍軍人總會)

就連洪門弟兄,也組織了菲律賓華僑抗日鋤奸義勇軍同「華支」一起行動。那是菲律賓華人史上最空前絕後的團結時刻,但卻也促使日本人狗急跳牆,在馬尼拉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屠殺。李康希表示,包括華人與菲律賓人在內,日本人在馬尼拉殺害了共計10萬人。這是殘忍程度完全不下於南京大屠殺的暴行,也爲菲律賓人民所銘記在心。

沒有親歷馬尼拉大屠殺的李康希,仍用肉眼目睹了日本人在仙答洛(San Pablo)針對華人的暴行。1945年2月24日早上8點,奉派在仙答洛擔任交通員的李康希,就聽到替日本人工作的菲律賓愛國者協會(Makapili)成員在敲鑼打鼓,要求15歲到45歲的人到郊外去挖戰壕。李康希指出,住在日軍佔領區的平民百姓時常被日本人動員去修築防禦工事,所以一開始他並不在意。

只是李康希隨後又收到來自「華支」要地下工作人員躲入樹林裡的情報,於是他馬上預料到會有大事要發生。他指出,在正常的情況下「華支」會事先警告華僑迴避,但是那一次情報掌握不及,根本來不及疏散民衆。日軍命令所有去上工的華僑男子集中到事先挖好的戰壕裡面,每五個人綁在一起,然後一個一個用刺刀刺殺。

反映仙答洛大屠殺的油畫。(許劍虹翻攝自華僑抗日紀念館)

根據少數逃離屠殺現場,衝入樹林爲「華支」救出的被害者描述,日本人從早上殺到下午五點才停止。殺完男人以後,日軍還將仙答洛所有有用的物資洗劫一空,然後放一把火把整個城市燒到只剩下一條街。李康希指出,最後整座城市幾乎被殺到只剩下老人、女人與小孩,這是令菲律賓全體華人永遠無法忘記的種族清洗。

也因爲這場屠殺針對的是不分黨派的所有華人,在現場一同聆聽李康希老先生口述歷史,擁有中國國民黨員身份的菲律賓華僑義勇軍同志總會秘書長蔡韻玲也忍不住流下眼淚。爲了紀念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菲律賓華人於2015年2月24日在當地豎立起「菲律濱南呂仙答洛抗日僑胞殉難紀念碑」,並邀請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上面落款。

無論是參加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抵抗運動者,都在菲律賓遭到日本佔領期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李康希表示,他那參加了「華支」的二哥李如炮,就在執行任務時遭到日軍逮捕而喪命。雖然有慘痛的犧牲,但同時也有勝利的喜悅。1945年4月,出於瓦解日軍士氣的目的,「華支」又發表《告祖國淪陷區及臺灣朝鮮被敵強徵來同胞書》,鼓勵臺籍與朝鮮籍日本兵投降。

來自福建省晉江縣的李康希,表示自己小時候就讀過清朝乙未年割讓臺灣的歷史,因此對於與閩南只有一海之隔的同胞十分同情。出於這種大家都是閩南人的情懷,「華支」隊員都打從心底裡面把臺灣人當兄弟看待,積極主動遊說臺籍日本兵投降。他本人就曾經冒險將包着《告祖國淪陷區及臺灣朝鮮被敵強徵來菲同胞書》的石頭丟到日軍營房,希望能吸引臺籍日本兵的注意。

許多臺籍日本兵深受感動,帶槍投靠游擊隊,甚至還充當「華支」的翻譯人員,協助遊說其他的日軍放棄抵抗。當時美軍普遍將臺灣人視爲日軍虐待盟軍俘虜的幫兇,到處在搜捕臺籍日本兵的下落。靠着「華支」這個左派兄弟的暗中協助,並賦予游擊隊員的身份,很多臺籍日本兵方可脫離同盟國的戰犯審判,平安回到故鄉臺灣。

菲律賓政府頒發給華僑抗日紀念館的碑文,肯定「華支」的貢獻。(許劍虹攝)

「中」菲友誼的奠基石

馬尼拉收復後,華僑抗日遊擊隊內左右兩派的意識形態之爭立即浮上臺面。「華支」的成員因爲反對蔣中正對共產黨開戰,同時又懷疑國民黨駐菲律賓總支部暗中窩藏與日本人合作的前華僑協會成員的關係,而與右派人士鬧翻。伴隨着國共內戰的降臨與海峽兩岸的分裂,支持中華民國的右派與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左派更是分道揚鑣。

剛剛獲得美國許諾而獨立的菲律賓共和國,不僅是自由世界的一份子,在總統季裡諾(Elpidio Quirino)的領導下,還與大韓民國一起加入蔣中正提倡的亞洲人民反共聯盟。1950年韓戰爆發後,菲律賓主動派遣1,496名官兵到朝鮮半島配合聯合國部隊參戰,並且追隨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經濟封鎖與圍堵政策。而在菲律賓國內,左派的聲音更是遭到全面壓制。

在「華支」的布章上也可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證明無論左派還是右派的華人抗日團體,當年都視中華民國爲正統。(許劍虹翻攝自華僑抗日紀念館)

這段時間,不要說承認「華支」在二戰期間的貢獻,任何左傾的華人都會遭到馬尼拉當局的刁難與調查。尤其是在「虎克黨」起兵造反的60年代,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的政府爲了得到蔣中正的支持,還會配合警備總司令部將言行可疑的華僑引渡回臺灣受審。只有持續效忠中華民國政府的右派華僑,才能夠得到與菲律賓二戰老兵同等的尊敬與待遇。

至於回到大陸的「華支」領袖,剛開始則被周恩來安排從事外交或僑務工作。許敬誠擔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王漢傑則當到中共福建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兼僑委。可是他們無一倖免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許敬誠被扣上了「美蔣特務」的帽子活活批鬥而死,而王漢傑雖然渡過了難關,但還是免不了遭受整肅。無論是在菲律賓還是兩岸,當過「華支」的老華僑都不免遭到政治迫害。

一切要等到菲律賓在1975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後,「華支」的貢獻與地位纔得到馬尼拉政府的承認。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左派華人,也才被允許站出來組織華支退伍軍人總會,回憶自己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青春歲月。有趣的是,由於左右兩派的抗日團體在戰時比較少發生摩擦,所以在中共與菲律賓建交後,支持臺灣與大陸的僑團都還能共同紀念抗戰,這種情況在海外僑社是相當少見的。

在紀念「華支」的紀念碑前,意外看到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致贈的花圈。(許劍虹攝)

海峽兩岸的官員也因此從善如流,在前往馬尼拉「華僑義山」參加相關紀念活動的時候,都會向彼此英雄的紀念碑獻花致敬。《中時新聞網》記者在2015年前往左派團體爲紀念「華支」而豎立的「菲律賓華僑抗日烈士紀念碑」時,就看到駐馬尼拉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贈送的花圈。這最關鍵的原因,可能在於「華支」在戰時並未否認自己是中華民國在海外的抗日遊擊隊。

只是隨着中共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近年來菲律賓官方在相關的歷史論述上已經一面倒的只提「華支」,並且邊緣化重慶系統的抗日團體,亦讓不少支持中華民國的僑社感到失望與不公。不過形式比人強,早在杜特蒂還未上臺前,北京對馬尼拉強大的政經影響力就足以讓戰時無論是左派、右派甚至於華僑協會親日派人士的後人,都無法拒絕出席由中共大使館在馬尼拉舉辦的活動。

在華支退伍軍人總會的標誌上,可以看到美軍第1騎兵師與第11空降師的師徽,象徵着「華支」一度是美國陸軍單位的歷史。(許劍虹攝)

在可見的未來內,杜特蒂勢必也將不斷藉由提起「華支」的歷史來爭取北京的支持,就如同他前陣子提醒歐巴馬美國人曾經屠殺菲律賓人的歷史一樣。令人感到耐人尋味的是,中共拉攏杜特蒂的目的是爲了反制美國,但是若提到「華支」的歷史,卻又無法迴避該部隊在反攻馬尼拉的最後階段已經是美國陸軍的一部份。畢竟就連在由華支退伍軍人總會設計的標誌上,都存有第11空降師與第1騎兵師的師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