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講堂/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 靈性安寧照顧 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

張達人。記者黃羿馨/攝影

張達人關懷年長的亞急性患者,尤其注重靈性的照顧。記者黃羿馨/攝影

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

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爲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臺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啓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

身爲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

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臺南地檢署及臺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爲這項計劃,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

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

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

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

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着、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啓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瞭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

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爲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爲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衆舟車勞頓之苦。

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

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脩反省等活動,儘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

「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爲,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

透過團體小組治療,張達人(中,未戴口罩者)和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圖╱張達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