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要復原需3階段 太多人做錯這事 前功盡棄

新國民醫院復健科李育豪醫師提到,像是過肩投擲運動,容易肩膀、手肘產生運動受傷。(圖/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提供)

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很多,除了直接的碰撞、外傷外,平時營養補充、熱身、訓練方式、環境、設備、技巧等等都有一定的關聯。尤其像體操、柔道等常用到軀幹旋轉彎曲的運動,更可能傷及脊椎跟椎間盤,若是覺得「不痛不腫了,應該已經好了」,又直接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非常容易造成二度受傷,造成長期慢性傷害。

●復建原則:組織復原三階段,急性期、增生期、重塑期

→受傷後的前3天稱爲急性期:

在這個階段,爲了抵抗因外傷入侵的病原體清除受損組織,準備組織修復,受傷的位置會出現明顯的急性發炎反應,促使局部血管擴張、白血球聚集以達到目的,其症狀表現就是明顯的紅、腫、熱、痛,使原本組織的功能大幅下降,不但影響到運動表現,甚至正常活動都可能有困難。

在急性期時,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適當的給予患處保護、支持以免二度受傷,也避免不正常的動作機制出現是首要目標。

→傷後第4天開始到第6周則是增生期:

理想狀態下,此時傷口應該已經有初步癒合,病原體、受損的組織碎片已經被清除,新的組織開始逐漸增生,在症狀上,紅、腫、熱、痛慢慢消退,功能也開始逐漸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較沒這麼嚴重的運動傷害時,患者往往以爲「不痛不腫了,應該已經好了」,而又開始回到原本的運動強度,結果反而造成二度受傷。

在這個階段,新生的組織還是很脆弱,強度也遠不如原本健康的組織,應該採取漸進式訓練,並且矯正不正常的動作機制纔是重點。

→ 傷後復原第6周開始,到長達2年的期間爲重塑期

第三階段稱爲重塑期,此時已經受損的組織初步修復完畢,仍然尚未完全成熟,就好像手拉壞一樣,需要最後一個階段的「精修」,讓組織順利回到傷前狀態。

因此,雖然症狀幾乎已經消失,活動也近乎正常,但組織的重塑還是在默默的進行中。在重塑期時,應該持續、漸進的訓練肌力、肌耐力、爆發力、平衡能力,給予組織適度刺激、促進恢復,並在身體、心理都準備好的時候回到賽場。

●長期訓練反覆累積下來的慢性傷害,都是屬於運動傷害

關於運動傷害的定義,「跟運動有關的傷害,不管是比賽的時候造成的急性傷害,或是長期訓練反覆累積下來的慢性傷害,都是屬於運動傷害的一部分。」選手們務必記得運動傷害的復健原則,因爲這些都與組織受傷後的恢復機轉息息相關。選手若能瞭解組織復原的過程,知道自己的傷勢處於何種階段,除了更知道如何面對受傷之外,心理上也比較能避免因不確定感造成的恐慌。

(圖/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提供)

※本文作者爲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復健科李育豪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