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磁縣發現北朝:訪北朝考古博物館|訪古

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到訪邯鄲,本來擬定的目標是趙邯鄲故城和響堂山石窟,但在邯鄲尋找博物館的地址時,意外地發現這裡還有一個北朝考古博物館。對於北朝,我自己是不甚了了的。因爲大學時,通史課中北朝的內容就是草草而過,後來的自己閱讀,也是更多地偏重於南朝,覺得南朝文化發達,人物優雅,北朝粗獷不文。所以此刻見到有這樣的博物館,我的興趣一下子就提起來了。

北朝考古博物館

北朝考古博物館位於邯鄲旁邊的磁縣。在磁縣的東南部區域,有南北綿延達 15 公里、東西約 14 公里的古代墓羣,過去認爲這是所謂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其實這些墓葬是北朝東魏、北齊時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羣,與曹操無任何關係。1988 年,北朝墓羣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十年的發掘中,墓羣內出土大量的瓷器、金銀器、陶俑、墓誌銘和壁畫等,成爲研究北朝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依託這些資料,纔有 2020 年北朝考古博物館的成立。我驅車數十公里,專門來到這家博物館,徜徉在海量的北朝文物中,增加了許多的知識。

01

何謂北朝

北朝(439—581),指中國西晉十六國之後存在於北方的五個朝代,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這五個朝代與南方地區在東晉滅亡後相繼出現的宋、齊、樑、陳四個朝代(即南朝)對峙,合稱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爲正統,所以“二十四史”中分別有《南史》《北史》。

北朝青石螭首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所建,又稱元魏。公元 395 年至 439 年,北魏擊滅後燕、後秦、大夏、北涼、西秦、北燕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493 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推行漢化改革。後來,北魏統治者日益腐化,吏治敗壞,激發六鎮起義,北魏內亂迭起,權力落入高歡手中。

北魏時期全圖

永熙三年(534),北魏孝武帝元修從洛陽逃至長安,投靠北魏將領、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孝文帝的孫子南陽王元寶炬爲帝,史稱西魏,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元寶炬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統。大統十七年(551),元寶炬死,長子元欽嗣位。三年後元欽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元寶炬四子元廓即位,是爲恭帝。宇文泰在西魏推行胡化運動,元廓被迫改回拓跋之姓。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病死,其侄宇文護承繼。次年宇文護迫使魏恭帝禪位於宇文泰之子宇文覺,西魏滅亡。

孝武帝元修投奔宇文泰之後,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爲帝,即孝靜帝,東魏開始。550 年,孝靜帝被迫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滅亡。高洋即帝位後,改國號爲齊,建元天保,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北齊。不過北齊皇室卻是個瘋魔家族,在統治時間裡,幾任帝王縱慾亂倫、內鬥不斷,高齊王朝因此成爲歷史上著名的“禽獸王朝”。由於嚴重的胡漢矛盾以及後主高緯誘殺大將斛律光、賜死蘭陵王高長恭,北齊王朝自毀長城,迅速衰弱,於 577 年被北周攻滅,享國僅有28年。

高洋墓中的俑陣

西魏恭帝四年初,宇文護廢西魏恭帝,立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爲帝,國號周,建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北周。九月,宇文護殺宇文覺,立宇文毓爲帝。武成二年(560),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爲帝。建德元年(572),宇文邕除掉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大象二年(580)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贇病死,繼位的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581 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爲隋,北周亡。

北朝考古博物館展陳主題

北朝結束了中國從西晉的八王之亂起將近150年的中原混戰局面。後世的隋唐兩朝的開國皇帝都是北朝權貴,他們在軍事、政治的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的制度並加以發展和創新,奠定了隋唐大一統、大融合的基礎。北朝考古博物館展陳的名稱就是“走向隋唐:東魏北齊文化藝術集萃”,陳列內容也很好地體現了歷史發展的面貌。

02

北朝的經濟與生活

磁縣北朝墓羣出土的衆多物質文化材料不僅反映出當時鄴城地區上流社會追求奢侈享受與高檔文化的生活場景,也讓我們瞭解到普通民衆的生活狀況,包括社會生產、生活起居、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等多個方面,而那些極具中國和西亞文化特色的裝飾紋圖、樂舞圖像、駱駝胡俑及羅馬拜佔廷金幣等,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繁盛場景。

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金冠飾

北朝時期上層變動頻繁,但社會經濟和對外交流續有發展。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努力,生產關係得到了調整,生產有明顯的發展。東魏北齊時期,農業、鹽鐵業、陶瓷製造業等各方面的發展,使得北齊成爲三強鼎立時代最爲富庶的國家。東魏北齊承襲北魏時期的均田制,脫離軍鎮制度,實現兵農分離,同時還實行“禁燒”,保護草原和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東魏至北齊前期,繼承北魏孝文帝創立的均田制,農業生產相對穩定。中國古人向來視“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爲生產繁榮的標誌。東魏北齊時期墓葬中有一類較爲特殊的隨葬品,包括馬、牛、羊、豬、狗、雞等,這類模型明器在墓葬中出現,表達着當時人祈求物產豐富的美好願望。

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馱糧驢

陶瓷器生產的大發展是東魏北齊時期手工業的一大特色,這一時期不僅在北方低溫鉛釉陶基礎上發展出新型的單色和雙色鉛釉白胎器,從南方傳入的青瓷技術也在北方地區實現本土化,直接促成了北方白瓷體系的形成和隋唐時期三彩器的盛行。鄴城地區是北方陶瓷業發展的重要中心之一,目前發現窯址以臨漳(鄴城)曹村窯、磁縣賈壁窯、峰峰臨水窯、安陽相州窯等爲代表。這些北朝窯址和產品的發現,反映出北方地區陶瓷製造業的復興和發展。

北齊庫狄迥洛墓出土的黃釉蓮花尊

北朝時期,鄴城是東魏和北齊的帝都所在地,城市佈局開創中國古代都城模範,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會,和南北方地區以及周邊國家都有貿易往來,以鄴城爲起點的絲綢之路,穿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一直通到古羅馬,成爲古代通商貿易的典範。

當時受外來影響,高足傢俱逐漸盛行,與之對應的是,生活用器從扁平向縱高方向發展,生活用器從銅器、陶器、釉陶器向瓷器轉變,玻璃器、金銀器在上層社會的生活中日趨流行。而衣冠服飾方面,北朝的統治者易胡服、着漢裝,從帝王到官吏,均穿上了以寬袍大袖、高冠危履爲主要特徵的褒衣博帶式服裝,不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着主要仍是輕便簡捷的便裝。同時,牛車和步輿成爲該時期貴族出行的流行交通工具。

北朝時期的陶牛車

03

北朝的文化與藝術

北朝時,社會動盪不安,但卻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大發展時期,成就輝煌。這些文化成就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北朝文學以詩歌、駢文和小說爲主要形式。其中,詩歌以清新脫俗、意境深遠爲主要特點,著名的《敕勒歌》、《木蘭詩》等作品就是傑出的代表。

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屏風板

北魏時期的屋形佛龕

北朝佛教發達。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是佛教雕塑的傑出代表。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雲岡 20 窟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莊嚴中寓有慈祥,表現出佛陀的胸懷氣度。北齊人口僅有 2000 萬,寺院卻有三四萬所,僧尼達兩三百萬衆,僅鄴城一地,就有 4000 餘座寺院,其中 43 所是皇家寺院,其時開鑿的石窟遍佈今山河四省。佛教掌握龐大的人口和財產,對政權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拖累和威脅。於是纔有北周建德三年(574)周武帝宇文邕的毀佛之舉。

北齊高潤墓出土的各類陶俑

墓葬中出土的陶俑也反映了當時高超的雕塑藝術。出土的陶人俑、動物俑、鎮墓獸逼真傳神,各種身份特徵鮮明。陶俑中除了漢人外,還有不少身材魁梧、高鼻樑的“鮮卑人”和頭髮捲曲、眼窩深陷的“西域人”,這也印證了北朝是一個民族大融合、大發展的特殊時期。

北齊庫狄迥洛墓出土的胡人舞俑

許多北朝貴族墓葬都繪有壁畫,如灣漳壁畫墓、茹茹公主墓、高潤墓、元祜墓和高孝緒墓等。這些墓的壁畫多彩繪在墓道、墓室、墓頂等處,內容主要有出行圖、昇仙圖、狩獵圖、宴飲圖、鼓吹圖及天象圖等。墓葬壁畫初期以草原風格爲主,後汲取中原優長,融合西域畫風,兼容幷蓄,形成特色。

北齊徐顯秀墓墓門壁畫

高洋墓墓道壁畫

高洋墓墓門上方壁畫

其中的高洋墓墓道東西兩壁分別繪 53 人組成的儀仗隊列,以青龍、白虎爲先導,從墓裡向外徐徐行進。隊列上方的天空位置,有祥禽、瑞獸、流雲、蓮花。兩壁畫面構圖對稱,人物大小與真人相當。所繪儀仗中,有的應屬皇帝專用鹵簿儀仗。墓道地面有地畫,中間爲南北向等間距的 14 朵大蓮花,兩側爲忍冬、蓮花構成的二方連續紋樣。甬道和墓室內的壁畫繪人物、神獸、動物等。甬道南端的門牆上繪一高達5米的佇立大朱雀,兩側有神獸、羽兔、蓮花。墓室頂部繪天象圖,由天河、星宿組成。高洋墓的壁畫被專家稱讚爲:“壁畫之巨,內容之豐富,技藝之精湛,氣韻之生動,藝術水平之高超前所未有!”

北魏司馬金龍墓墓誌

北齊高潤墓墓誌(局部)

北朝的書法也很出色。我在《雲峰山上觀神品》一文中曾介紹過北魏時的書法名家鄭道昭,他的書法作品主要保留在山東萊州雲峰山的天然岩石上。其書法結構嚴謹,筆勢厚重,道勁有力。在磁縣北朝墓羣中也出土了不少的墓誌,其書法也處於很高的水準。這裡出土的北朝墓誌一般爲青石,多爲方形,有志有蓋。蓋上一般爲篆書體,志上多爲魏碑體。其書體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