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個細分賽道上取得突破,國產光學鏡頭開始爭搶高端市場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陶煒 蘇州報道
曾幾何時,光學鏡頭領域還都是日、德品牌的天下。但現如今,國產光學鏡頭企業正在一個又一個細分賽道上打破壟斷。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在採訪2024金雞湖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時瞭解到,以往由日本理光全球技術壟斷的超短焦鏡頭領域已經被杭州昇暘光學科技有限公司打破壟斷,而由杭州環峻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凌星光瞳全真光學傳感器則是用一顆鏡頭實現了以往要用幾顆甚至十幾顆鏡頭才能實現的全場景感知,開創了新的細分領域。
“我們相當於是做的下一代鏡頭。”環峻科技董事長察日蘇對《華夏時報》記者說;而昇暘光學聯合創始人賈柯則對記者直言:“我們現有的產品和國外的產品已經沒有差距。”
從代工起步,到專利技術組成部分的突破,再到對專利技術的全面突破。從長焦領域做起,再向超短焦、超長焦、超大畫面等賽道進軍。一步步地,國產光學鏡頭廠家已經在消費級光學鏡頭、安防監控鏡頭、部分車載鏡頭領域實現反超,如今,國產廠家們又在向着更加高精尖的領域進行突破。
又現新突破
“這個項目在技術上是一個全球創新的突破,技術應該說是他們最強的核心競爭力。”2024金雞湖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首鋼基金業務管理合夥人侯琳如是點評凌星光瞳全真光學傳感器項目。在這次比賽上,這個項目拿下了比賽中唯一的一等獎。
“如果你用傳統的全景相機去拍攝360度全景,其實邊緣會有畸變或者說失真。這個畸變作爲娛樂拍照用是沒什麼關係的,但如果要做一些非常硬核的導航,比如說給智能割草機、通用機器人或自動駕駛上讓它去做導航,有了畸變就會導致路線偏離,產生可能很嚴重的後果。而我們是世界第一家真正解決單目、全景、純光學無畸變實時三位統一的團隊,在物理底層就解決了偏離的問題,把畸變收斂得非常小,這就可以使得單鏡頭全景可以做真正的導航等硬核應用。”察日蘇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據瞭解,這項全真光學傳感器技術源自浙江大學極端光學與儀器全國重點實驗室,與傳統鏡頭都是中軸成像不同,這項創新技術是非中軸成像。察日蘇表示,該技術可以作爲自動駕駛領域數字智能座艙、智能召喚、透明底盤、透明A柱和電子後視鏡的最佳方案;同時可作爲空間計算AR/VR的Vslam傳感器,適配具身智能可實現通用機器人全場景感知和精準行走,爲LVM視覺大模型提供全真數據訓練集。目前,該產品已作爲主傳感器應用於科沃斯首臺套智能割草機,並已經實現了生產環節的全國產化。
另一家實現了技術突破的光學鏡頭參賽企業是昇暘光學,他們把“超短焦鏡頭的全球隱形冠軍”作爲參賽時的口號。
“超短焦鏡頭可以在極小的距離內投出最大的畫面,這就解決了空間的問題。目前超短焦最有市場價值的應用領域是在車載影院方面,可以在汽車這樣一個狹小空間內投出質量非常高的畫面。”賈柯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正與汽車業巨頭企業推動車載超短焦影院成爲新能源汽車的三大件。目前,項目擁有國內外34 項專利,發佈了全球首個超短焦鏡頭FTO報告,主導編制了全球首個超短焦鏡頭標準,並打破了日本理光全球技術壟斷,成爲全球第二家可提供有競爭力超短焦鏡頭的技術領先型企業。
“我們不僅打破了壟斷,而且還具備了一定的領先性——體積小、良率高、成本低。我們今年開始量產交付,已經開始有收入,根據訂單情況,明年的收入會到2億元。”賈柯說。
向高精尖領域進軍
如果回到二十年前,光學鏡頭還是日本、德國品牌的天下。索尼、佳能、尼康、蔡司、徠卡這些頂流的品牌,吃下了光學鏡頭領域絕大部分蛋糕。但如今,光學鏡頭中低端市場已經被中國品牌佔據。
在消費級市場,包括專業相機鏡頭和手機相機模組鏡頭等領域,國產光學鏡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反超成果。國產專業相機鏡頭在性能上已經不輸國際品牌,且價格更具競爭力;國產手機相機模組鏡頭也廣泛應用於各大手機品牌中,並不斷提升拍照質量。其中,舜宇光學和歐菲光在全球手機鏡頭市場份額已佔據前兩位,兩家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六成。
“消費者通常最早接觸的相機就是單反、卡片相機,這些都是玻璃鏡頭,市場最早都是被日本和德國的企業所佔據的。但是隨着手機的興起以後,就發生了整個的變化,因爲手機已經不用玻璃鏡頭了,大量地運用了注塑的工藝,上面是樹脂的鏡片,這就帶動了消費類電子光學企業的崛起。”察日蘇說。
在安防監控領域,國產光學鏡頭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國內廠商如宇瞳光學等憑藉出色的產品性能和性價比優勢,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車載鏡頭領域,雖然高端市場仍被國際品牌佔據,但國產光學鏡頭在部分細分領域已經取得了反超。例如,在車載後視鏡頭、環視鏡頭等方面,國產光學鏡頭已經具備了與國際品牌競爭的實力。
而在拿下低端市場後,國產光學鏡頭企業們正在向中高端領域攀登。
“之前,不管是照相機還是顯像鏡、投影儀,大家做的都是長焦的,從加工到專利技術到製備設備。這幾年開始,突破的就是各種超——超短焦、超長焦、超大畫幅,只要帶‘超’的,就意味着技術團隊一定是最頂尖的。這幾年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這些細分領域的‘超’都有不同的企業開始突破,我們突破的是超短焦。”賈柯說。
但他同時告訴記者,在光學鏡頭領域,目前還有很多細分領域依然是國外品牌佔優,他並不認爲國內企業能在短短兩三年就把全球其他頂尖公司守了30年的領先都能搶下來,所以大家還是心態要平和。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