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中國人屢屢受到“全盤西化”和文化保守主義的幽靈的撕扯

一個民族要想強盛,固然不可夜郎自大,但是同樣也不可妄自菲薄,這兩種極端都是應該避免的。

中西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文/趙林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珞珈傑出學者,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爲西方哲學、西方文化、基督教思想史等,著有《黑格爾的宗教哲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文化概論》等。)

本文選編自《中西文化的精神分野:傳統與更新》

由於西方內部的一系列文化變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稍晚一些的啓蒙運動,再加上北部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爲資本主義提供了最初的經濟動力,地理大發現爲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這一切思想領域和實踐領域的變革最終導致了政治領域的革命。從17世紀開始,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領域中逐漸取代了封建貴族的統治。在政治變革基本完成之後,又出現了經濟領域中的變革高潮,這就是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在完成了文化的、政治的和產業的這三場變革以後,到了18世紀,一個嶄新的西方工業文明開始崛起於歐洲西北部。接下來的世界歷史,就是西方工業文明如何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把東方那些傳統的農業文明一個一個地從地圖上蠶食掉的故事。

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也如同世界上其他非西方國家和地區一樣,開始面臨着來自西方的殖民化威脅。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滲透,早在利瑪竇等傳教士來華傳教時就已經開始,但是大規模的和正面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鴉片戰爭不僅打破了中國閉鎖了數百年的國門,而且也極大地衝擊了中國人夜郎自大、唯我獨尊的保守心理。

作爲對西方文化挑戰的第一個迴應,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種思想導致了洋務運動的興起。從恭親王到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洋務派人士,主張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大辦實業,開煤礦,建工廠,組建北洋水師,提出“舊學爲體,新學爲用”,即後來人們常說的“中體西用”的主張。然而中日甲午海戰一役,洋務派按照西方模式組建起來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進一步覺悟的中國人發現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器物,而在於制度,於是就有了康梁變法,試圖用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取代中國的君主專制。

但是百日維新以失敗而告終,繼而爆發了辛亥革命,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來改變中國的專制政體。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是革命的果實很快就被袁世凱篡奪,中國不僅沒有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而且社會危機更加深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們經過進一步的反思,最後得出結論,認爲中國最根本的問題,既不在於器物,也不在於制度,而在於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在於國民性,要想富國強民,首先必須對國民性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這樣一種反思,這樣一種更加深入的認識,就導致了中國近代史上最蔚爲壯觀的一場文化變革運動,這就是五四運動以及與五四運動相伴隨的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激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們認爲,中國文化在各方面都不如西方文化,不僅器物不如人,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也不如人,從而提出了徹底批判中國文化,全盤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張。這種“全盤西化”的思想帶有矯枉過正的明顯痕跡,但是在當時,它對於中國封建文化的衝擊是非常猛烈的。

然而,正當中國的啓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時,中國的殖民化程度卻在日益加深,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亡國亡種的現實威脅成爲壓倒一切的首要問題。中國人不得不放棄文化上孰優孰劣的爭論,同仇敵愾地投身於抗日圖存的鬥爭中。經過十四年抗戰和四年內戰,隨着民族主義意識日益高漲,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態度發生了一種微妙的變化。一方面中國人承認,西方文化中有很多東西都比中國文化更先進;另一方面,面對着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殖民侵略,中國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種國格上和民族尊嚴方面的屈辱。

這種矛盾心理由於二戰後政治意識形態對立和兩大陣營對壘的國際格局而進一步加深,以至於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中國人對於西方文化的態度就由盲目崇拜轉向了徹底否定。“全盤西化”的價值取向曾一度轉變爲“全盤蘇俄化”,到六十年代初期又由於中蘇意識形態方面的衝突而轉變爲徹底的文化孤立主義,既反“美帝”,又反“蘇修”,中國人再一次陷入了明朝中葉以後的閉關鎖國、孤芳自賞的封閉心態。到了改革開放以後,這種自我封閉的狀態才被打破,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裡,中國似乎又重複了一次近代以來先學習西方的器物文化,再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最後學習西方的精神文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也再一次受到了“全盤西化”和文化保守主義這兩個相互對立的幽靈的撕扯,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艱苦地探尋着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毋庸置疑,中國文化要想發達,要想強盛,必須廣泛吸收和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通過對一些其他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歷程的研究以及對中國近代以來種種文化變革活動的經驗總結,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如果亦步亦趨地跟在西方文化後面走,中國文化永遠都只能是一個跑龍套的二流角色。

一個民族要想強盛,固然不可夜郎自大,但是同樣也不可妄自菲薄,這兩種極端都是應該避免的。未來的中國文化,其發展必須首先以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作爲基本的思想資源,作爲堅實的精神根基。在這個基礎上,廣泛地吸收西方的各種先進文化,通過“和而不同”的文化互補和融合更新,實現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只有這樣,中國文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才能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使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