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故宮以東去 年輕人爲何愛上北京東城

北京的金秋,鐘鼓樓廣場熱鬧非凡,有踢毽子的、演民樂的、淘舊書的,洋溢着年輕人的歡聲笑語。700多年前,晨鐘暮鼓、鴿哨蟲鳴、吆喝叫賣的餘韻,也在同一空間迴旋。沿着鐘鼓樓所在的中軸線向東眺望,是一片文化氣息最濃的天地——北京東城。

作爲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北京東城有4處世界文化遺產、14片歷史文化街區、384處不可移動文物。不久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15處遺產構成要素中就有12處坐落在東城。走在4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步步皆歷史,文化遺存星羅棋佈。

文化網絡得以再織密。細數東城,有37家博物館、40個劇場、190家實體書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25項。每萬人擁有實體書店量全國第一,平均每天10餘場演出在東城啓幕,文化生活觸手可及。

文化是東城的靈魂。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在這裡煥發新的生命力。

古今文化之美滋養青年

一個座標見證時代之變。位於中國美術館后街的77文創園,前身是北京膠印廠,2013年煥新,以戲劇爲主題,舊車間改造爲新劇場。劇場內沒有階梯式固定座椅,而是根據演繹需求隨時調整,新穎的沉浸式演出叫好又賣座。據介紹,過去一年,這裡上演了270多場演出,70%的觀衆是25-35歲的年輕人。

園區內的北京劇目排練中心被稱作戲劇界的“橫店”,北京的民營劇團多來此排練。這裡交通便利,租金僅爲市場價的一半左右,目的就是扶持年輕劇組成長。在這裡排練完的劇目,將開啓北京乃至全國各地的巡演。

今年,77文創園成爲Citywalk熱門路線的一站。許多遠道而來的年輕人詢問能否在此寄存行李。

放下行裝出發,就是東城的“文化金三角”:故宮-王府井-隆福寺。區域內歷史文化資源密集,城市更新後,更具古今交融之美。依託“故宮以東”共創計劃,文化資源與各類產業跨界聯動,串珠成鏈,成爲城市的“文化客廳”。

傍晚,“美后肆時”四合院裡傳出悠揚的音樂和聲情並茂的劇本誦讀聲,吸引了揹着球拍、拎着購物袋的年輕人紛紛駐足。這裡是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被稱爲“北京最歡騰的四合院”。

在這裡,美談館、美衣館等21處文化活動空間錯落分佈,是老人的休閒之所,也是兒童的暑期樂園、年輕人下班後的夜校,每年舉辦的1000多場公益性文化活動頗受市民歡迎。

市民張爽主動報名參加這次《阿伽門農》的劇本朗誦,她並非戲劇領域的專業人士,只因對文化活動抱有極大的熱情。從家到這要乘1小時左右的地鐵,張爽每月都要來兩三次,四合院裡開設的馬頭琴演奏、非遺手作等活動,她都體驗過。張爽說,這裡就是她的“文化補給站”,能讓自己從日常工作中抽離出來,釋放壓力。

事實上,“美后肆時”已不僅僅是社區羣衆“家門口”的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東城區曾統計過,這裡的活動覆蓋度可延伸到5公里之外的人們。

00後楊欣源是“美后肆時”運營團隊的一員,他看中這裡開放的工作環境和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團隊裡多是像他一樣的青年,他們將公共文化與社區治理融合,爲策劃一場活動進行頭腦風暴,設計出身的楊欣源總能從中汲取靈感。

東城這片文化沃土,爲懷揣理想的年輕人提供生長的養分。

在東城做一個文化青年

“北京作爲文化中心,卻沒有一家賣紙的鋪子。”北京小夥兒楊波、崔振碩創業,選擇了“紙”這個小衆領域。他們深入新疆、西藏、雲南等地“尋紙”,收集了17個省區近500種傳統手工紙樣,製作《中國手工紙樣冊》,希望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存系統化地保留下來。他們通過公衆號科普冷門知識,舉辦線下體驗活動,將紙的故事說給更多人聽。

紙鋪搬過幾次,始終在東城的衚衕裡。有顧客驚歎,“天南海北的紙會有如此多的品類和奇妙有趣的名字。”還有人打心底羨慕,“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挺酷的。而且這件事還那麼有意義。”

一名在東城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觀察到,選擇在東城做內容創作的文化企業,許多都是這樣有情懷、有理想的,這與東城與生俱來的厚重的文化氣質分不開。

東城也在傾力扶持這樣的“文化細胞”。一方面,東城區優化營商環境,多數文化產業園區都爲企業提供代辦工商稅等政務公共服務,幫助他們少跑腿。另一方面,東城也爲小微企業提供展示的平臺。2023年年底,東城提出“主理人計劃”,代表紙文化的紙鋪入選,此外還有玉文化、米文化、瓷文化。

據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首批主理人集中在非遺和手工藝領域,後續還將探索推出文學、電影領域的主理人,“這些都是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域,非常依賴領軍人物或團隊的文化素養和經營能力。我們發掘出來,用體系化、市場化的手段給予支持,使之快速成長,從賽道里跑出來。每年不斷涌現出新,逐漸形成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態”。

文化做底色,城市不斷創新

文化企業最需要哪些支持?東城區曾專門開展調研。

資金方面,2016年,東城區創辦支持文創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明確2016年至2020年,區財政預算每年統籌安排1億元用於該專項;2019年,發佈“文菁計劃”,通過領軍企業獎勵、高成長企業扶持、重點項目補助等多種形式,助力文化企業穩定健康發展;2022年,設立文菁產業基金,重點鼓勵和培育文化新業態。

“這些獎勵代表政府認可,從而帶動更多的金融機構和社會力量關注這些小微企業。”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說。

爲解決文化企業輕資產、融資難的問題,2021年,駐區的中國工商銀行北京王府井支行等8家金融機構成爲文化金融專營組織機構,儘可能降低文化企業融資成本。2023年,東城區獲評全國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持續加大政策力度。

今年,東城區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首創優質文化企業“白名單”機制,實現評價結果與銀行信貸、政府扶持政策掛鉤;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推出全國首個線上“文化金融產品超市”,文化企業可根據不同的額度、期限和產業需求,迅速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融資方案。

當前,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是,開拓新市場難。東城將目光投向海外,自2021年被認定爲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後,東城積極推動文化企業出海,提供更多國際舞臺的展示機會。

依託北京國際交往中心的職能,東城在重大外事活動上,爲企業搭建“搭船出海”的契機。東城區與奧地利的華文學校簽署合作協議,設置文化出海聯絡站,將海外華校對中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教育的需求銜接回國內。東城區還擬與中國信用出口保險公司合作,爲出海企業提供信用保險,讓企業更有信心。

東城連續開設了多年的文化人才研修班,去年分爲文化金融、文化出口兩個方向,來自園區運營、內容創作、金融機構等各領域的30多人蔘加。研修班不僅增益了他們的專業知識,也促進了不同領域文化人才的交流合作。

築巢引鳳來。目前,東城區共有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單位542家。2024年上半年,東城區文化及相關產業收入實現增速17.2%,位列北京市首位。

金秋九月,2024北京文化論壇開幕在即,東城文化月活動正在熱鬧舉辦,石埭會館、黃岡會館最新亮相,作爲第二批簽約的會館合作項目,帶動原發地參與會館活化利用,連接京地文化長廊。數字隆福寺、“故宮以東”城市文化互動平臺等元宇宙應用場景項目等正加速落地,文化金名片不斷擦亮。東城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爲根基、爲底色、爲驅動的城市創新發展之路。

根據今年發佈的《東城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未來3年,東城將聚焦實施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文化金融合作創新、文化數字化變革、文化消費融合升級4個戰略,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爲產業和經濟增長動能。

文化,日用而不覺,潤物而無聲。“崇文爭先”的精神浸潤了一座城,也激勵着每個人。北京第一六六中學金帆話劇團的陳欣悅鍾愛戲劇,對她而言,戲劇就像一個記憶匣子,保存了自己在那段時間的情感,啓發了她對真實生活的思考。

陳欣悅喜歡在東城看戲劇,逛小衆博物館。文化是陪伴了她整個童年的夥伴,未來她也想成爲文化的傳播者,“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學習它,繼承它”。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