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農學院已培養 17 名院士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是我國創立最早的農學系科之一,與南京農業大學歷史同源,可溯源至 1902 年三江師範學堂農學博物科和 1914 年金陵大學農學本科。
農學系是我國創立最早的農學系科之一,2000 年 10 月撤系建立農學院。在 110 年的辦學歷史中,一大批農業科技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本院任教,包括著名小麥育種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前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金善寶教授,著名棉花育種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澤芳教授,著名數量遺傳和大豆育種家馬育華教授等,還培養了一批知名學者、教育家、企業家及省市級領導幹部。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農學院已經建立了理念先進、層次完整、機制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構築了結構合理、求實創新的學術梯隊,形成了誠樸、勤奮、合作、創新的優良院風。全院現有教職工 173 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 2 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4 名,教授 70 名,副教授 40 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農學院已累計培養本專科生 7000 餘人,碩、博研究生 3800 餘人。
農學院現建有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豆改良中心和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 3 個國家級平臺、7 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 4 個工程中心。擁有作物學國家重點一級學科,以及 2 個國家級重點二級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2 個江蘇省重點交叉學科(農業信息學、生物信息學)。設有 1 個博士後流動站、8 個博士專業、4 個碩士專業、3 個本科專業。獨立設有明天獎學金、英才獎學金、寧粳獎學金和新紀元樹人獎學金等。
截止到目前,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已經培養 17 名院士,這在國內應該很少學院能達到如此成就。17 名院士信息如下:
鮑文奎 (1916.5.8—1995.9) 寧波市人,作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 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遺傳學會和中國植物學會常務理事,第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副校長。在世界上首次將異源八倍體小黑麥應用於生產,育成 「 小黑麥 2 號 」、「 小黑麥 3 號 」,第二代矮稈八倍體小黑麥品種 「 勁鬆 5 號 」 和 「 勁鬆 49 號 」。
蔡旭(1911 04.14 - 1985 12.15),江蘇省武進市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4 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曾任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副教授、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校長、顧問、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北京市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五屆人大代表和四屆政協委員,北京市七屆和八屆人大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物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獎稱號,主持育成的 「 農大 311」、「 農大 45」、「 東方紅 3 號 」、「 農大 139」 等品種於 1978 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程順和,1939 年 9 月 2 日出生於江蘇溧陽,1962 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家。2005 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江蘇省農科院裡下河地區農科所研究員。從事小麥育種四十餘年,參與育成揚麥 3、4 號和主持育成揚麥 5 號、揚麥 158、揚麥 9 號至 26 號、揚糯麥 1 號等。1997 年被江蘇省政府記一等功,2009 年獲新中國成立 60 週年江蘇省 「 十大傑出科技人物 」、2012 年獲 「 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2014 年獲 「 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 」 等。
戴鬆恩(1907.1.6—1987.7.31),著名作物育種和細胞遺傳學家,江蘇省常熟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31 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1936 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麥作系主任,湖北省農業改進所所長,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農事試驗場場長,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秘書長、研究生院副院長、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馮澤芳(1899 年 2 月 20 日 —1959 年 9 月 22 日),字馥堂,出生於浙江義烏,農學家,農業教育家, 中國現代棉作科學的主要奠基人。馮澤芳 1921 至 1925 年先後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及國立東南大學農科;1933 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1953 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 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馮澤芳畢生致力於棉花科研、技術推廣、農業教育,在劃分中國棉區,倡導推廣斯字棉、德字棉,鑑定與發展離核木棉。
蓋鈞鎰,大豆遺傳育種學家、數量遺傳學家和農業教育家,1936 年 6 月出生於江蘇無錫,1957 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並留校任教,現爲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農業部大豆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農業部第五屆科技委員會常委、國家教委第一屆科技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常務委員等職。現兼任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榮譽理事長,以及《作物學報》、《大豆科學》副主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遺傳學報》、《中國農業科學》等期刊編委。
胡培鬆,男,1964 年生,浙江桐廬人,2002 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現任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浙江省水稻產業創新服務技術平臺主任、國家現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遺傳育種功能實驗室主任、中國-IRRI 水稻品質與營養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雜交稻聯盟(HRDC)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主持育成了優質專用早稻品種中嘉早 17,2014 年單年推廣面積超過 1000 萬畝;育成中優早 3 號、中優早 5 號、中鑑 100、中香 1 號、中鑑 99-38、中健 2 號等南方主栽優質稻品種 19 個。2019 年 11 月 22 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善寶(1895 年 7 月 2 日 —1997 年 6 月 26 日) 小麥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浙江諸暨人。1920 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1926 年東南大學農學系本科畢業。1920-1927 年任東南大學農事試驗總場技術員。1928 年任教杭州勞農學院(現浙江大學農學院)。1930 年 7 月赴美留學,入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32 年春畢業,至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研究作物育種。1933 年 1 月回國,先後在浙江大學農學院、中央大學農學院、江南大學農藝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南京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長、名譽院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1955 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 年榮獲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稱號,1986 年被授予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永久榮譽委員。
李培武,男,1961 年生,山東成武人,1986 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現任農業部油料及製品質檢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湖北省油料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站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測試中心主任、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理事、湖北省植物生理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質量監督與檢驗協會理事等職。2019 年 11 月 22 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鈞,小麥遺傳育種家,農業教育家。江蘇常州人,1926 年 7 月生,1949 年 7 月金陵大學農藝系畢業並留校任教。1955 年公派赴前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學習,1959 年獲生物科學副博士學位,1960 年回國後長期在南京農學院(1984 年更名爲南京農業大學)工作,1980 年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副主任,1981 年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主任,1982 年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1983 年至 1991 年任南京農學院院長、南京農業大學校長,1999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副組長、組員(1985-1997),農業部第一、二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3-1992),中國遺傳學會常務理事兼植物遺傳專業委員會主任(1987-1995)、中國作物學會理事、副理事長,江蘇省遺傳學會和生物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1984-1992),《自然科學進展》編委(1993),《遺傳學報》、《遺傳》副主編(1992-1996)和《作物學報》編委等。
盧良恕(1924.11.03-2017.01.04)小麥育種、栽培、農業與科技發展專家。浙江湖州人,出生於上海,1947 年 1 月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1994 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農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部黨組成員)、中國農學會會長等,是十二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主持選育早熟、抗鏽、豐產的 「 華東 6 號 」 等系列小麥優良品種,推動了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生產。主持完成 「 中國糧食與經濟作物發展綜合研究 」、「 我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研究 」、「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道路和模式 」 等多項重大農業宏觀戰略課題,其中兩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造性提出 「 現代集約持續農業 」、「 食物安全 」、「 種植業三元結構 」 等重要戰略觀點,在高層次決策諮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立足區域協調發展,關注沿海發達地區、資源 「 金三角 」、黃土高原、西部貧困地區等區域農業綜合開發,取得突出成效。已發表學術論文 200 多篇,出版主編和專著 10 餘部。曾榮獲 1998 年度 「 中國工程科技獎 」 及 2001 年中國老科協 「 科技耆英獎 」。
萬建民,男,1960 年出生,1982 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農學專業,1985 年獲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碩士學位,1995 年獲日本京都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1996 年進入京都大學 JSPS 從事博士後研究。歷任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和技術學院院長,農學院院長。現任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分子育種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 863 專家、江蘇省三項工程 」 水稻育種首席專家等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項、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一等獎 1 項、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專利及品種授權 8 項。獲得 「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稱號、江蘇省 「 五一勞動獎章 」、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評爲人事部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 國家級人選。
徐冠仁(1914.3.7—2004.2.18),作物遺傳育種學家、原子能農學家,中國核農學的創始人,江蘇省南通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34 年畢業於中央大學農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學及植物遺傳系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兼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農業物理氣象系主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國科學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顧問,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榮譽理事長,《原子能農業應用》、《核農學報》主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授予他 「 傑出成就 」 金質獎章和獎狀,他的事蹟被載入《國際知名知識分子傳記》和《中國現代農學家傳》之中。
許爲鋼,男,我國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學家,1958 年 10 月出生於山東省萊蕪市。1997 年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獲博士學位。2002 年 7 月至今兼職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2021 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農業部黃淮中部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黃淮海轉基因小麥中試基地主任,中國作物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
張洪程,1951 年 2 月 24 日生,男,漢族,江蘇南通人,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家,中共黨員。1975 年畢業於江蘇農學院。2015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揚州大學教授,揚州大學水稻產業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國家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帶頭人,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副組長,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委員會主任,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稻作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教學、科研及推廣工作。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省部級重大或重點課題 30 多項,在作物栽培耕作輕簡化、精確化、機械化等方面做了一系列開拓性工作。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三等獎 1 項。以上成果相繼被農業部列爲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大面積應用取得重大社會經濟效益。授權發明專利 5 項,發表論文 279 篇,出版著作 18 本。
趙振東(1942.9.25)作物遺傳育種專家,山東省德州市人。2013 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65 年畢業於南京農學院,1983 年獲湖南農學院碩士學位。現任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首席專家、研究員。在小麥品質育種和高產育種領域做出突出貢獻。創新了品質育種方法與技術,育成優質高產麪包小麥濟南 17、麪條小麥濟麥 19 和麪包麪條兼用小麥濟麥 20;培育出高產廣適小麥品種濟麥 22,連續 8 年成爲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發表論文 77 篇,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 項、2008 年度何樑何利基金農學獎、2012 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2015 年獲齊魯時代楷模稱號。
莊巧生,男,1916 年 8 月生,福建閩侯人,1939 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1980 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副所長。他主持的本單位冬小麥育種課題,先後獲得國家級或部級的獎勵 5 次。其中 「12057」、「 豐抗 8 號 」、「 豐抗號 」 分別獲農牧漁業部和北京市科技改進一等獎(1983、1984 年);「 豐抗 13」 的育成與發展,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 年);全國大區級小麥區域試驗 「 六五 」 成果及其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 年)。他本人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和財政部頒發的 「 六五 」 國家科技先進個人獎(1986 年)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爲四化服務先進個人獎(1985 年)。參加主編和撰寫《中國小麥栽培學》、《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 農作物卷》等專著,爲發展中國小麥生產和育種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