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東南亞小城,喝咖啡竟然比上海還卷
不知從何時起,喝咖啡成了來清邁旅遊的必打卡項目,其權重跟馬殺雞差不多,逛寺廟還得往後排。就像去北京要爬長城、去巴黎要逛盧浮宮,“咖啡”已經和清邁深度綁定在一起,沒喝個四五家特色咖啡館,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去過清邁。據統計,截止到2024年1月份,清邁共有507間咖啡館,集中在寧曼路和古城周邊地帶
△The Baristro Ping River咖啡館的手衝臺。
咖啡館和咖啡館做鄰居很常見。短短几百米的路上,有時開着近10間咖啡館,大家不像競爭關係,反而有點類似夥伴,致力於共同提高一片區域的咖啡因濃度,而且個性不同,讓人很有去一一探索的慾望。雖說大上海的咖啡店數量和密度位居全球第一,但若論百花齊放,卻敵不過小城清邁。清邁咖啡,無論是味道、價格,還是氛圍感都卷出天際,你不僅能用國內五分之一的價格,在物質上獲得咖啡自由,精神上也極度舒適與鬆弛。
△特調咖啡。
在清邁住了半年,去過的咖啡館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已經極大程度上刷新了我以往對這個公共場所的認知——無論café還是coffee shop,都不足以形容清邁咖啡館的本質,可能用“space”更貼切,藉由咖啡來承載美妙的空間。所以,清邁的咖啡館們,到底是如何捲起來的呢?
精品咖啡豆自給自足,纔是底氣
從根源上來說,清邁咖啡館之所以能卷,還是依託了它得天獨厚的資源。清邁位於泰國北部,遠離首都圈,卻是泰蘭德公認的“咖啡之都”從20世紀80年代起,泰北地區開始種植阿拉比卡咖啡豆,以取代此前更普遍的罌粟花。
△各種泰國豆子。
這裡地處山區,有涼爽的雨季和肥沃的土壤,氣候和海拔都很適宜阿拉比卡咖啡豆生長,種植園大多集中在清萊、派縣等地。加上一批在海外接受精品咖啡薰陶後又歸來的泰國年輕人作爲推手,比如Akha Ama的創始人Lee,當地咖啡業發展得如火如荼。
△咖啡生豆。
Lee是土生土長的泰北人,大學期間受到一杯711咖啡的影響,決定投身咖啡事業。他在一個名爲Akha的村莊教村民種植咖啡樹、處理生豆,由此建立起自己的咖啡品牌。8年前我第一次來清邁的時候,Akha Ama還是古城帕辛寺附近一間不起眼的小店,如今這裡已煥然一新,有着炫酷的空間設計和豐富的咖啡品類。咖啡愛好者來到清邁,除了探店,還可以去咖啡莊園實地考察。只做手衝咖啡的Zeit Roaster便提供這樣的項目,種植園半日遊,300多元人民幣包接送,摘豆、脫皮、烘豆、手衝、品鑑一條龍
△烘焙師在傳授烘豆技巧。
自己國家能種出好的咖啡豆,就是一種底氣,一定比例上能夠自產自銷、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於價格昂貴的進口咖啡生豆。在幾十年前的泰國,咖啡還被認爲是一種只供外國遊客享受的奢侈品,而如今泰國已是亞洲排名第三的咖啡產地,咖啡文化在此慢慢紮根,本土連鎖咖啡店網點遍地,獨立咖啡館層出不窮。甚至可以說,咖啡已經趕超泰式奶茶,成爲泰國年輕人的日常消耗品
清邁咖啡館是如何捲起來的
寧曼路,清邁咖啡因含量最高的街區,已經被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咖啡館所佔領,引領着當地咖啡潮流。
△寧曼路咖啡館的清晨。
拿下拉花冠軍的Roast8ry系列已經開出三家分店;LOT的soft latte因爲厚厚的鹹奶蓋吸引衆多粉絲;
△Lot咖啡館的Soft Latte。
Fohhide要坐吱吱呀呀的老電梯上去,擁有絕美的素貼山景觀;Maled是泰國冠軍烘焙商的店,適合喝完直接買豆子回家。清邁大學農學院裡的Blue Coffee坐落在田地邊,座位簡直爲自習量身打造,格子間、插座、小檯燈,可以邊喝咖啡,邊看農學院的大學生在地裡種菜。
△拉花冠軍店的拿鐵。
再把地圖擴大到整個清邁城區,拿得出手的咖啡館有上百家。在生活節奏慢悠悠的清邁,咖啡精品化卻推進得格外迅猛。清邁咖啡館之所以能捲起來,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氣候炎熱,人們需要有個隔絕烈日、冷氣充足的室內空間呆着,順便喝點東西。二是這裡的人工、租金都比曼谷便宜,郊區隨便劃一塊地出來,就能建個如同愛麗絲漫遊仙境般的咖啡館出來——煙霧瀰漫、瀑布小溪環繞、植物包圍,熱帶花卉爭奇鬥豔。喝完咖啡,再吃個泰式午餐,散個步,舒心愜意的半天就過去了。
△綠野仙蹤的咖啡館環境。
清邁咖啡館的一個可貴之處,就是在全球化蔓延下的多樣性監獄地牢風、日式庭院風、浮誇宮廷風、廢墟工業風、山澗溪流風、韓式清新風、宗教寺廟風、稻田叢林風,以及寵物親子友好類、百年老建築改造的……相比大城市千篇一律的現代極簡設計,清邁咖啡館能把任何一種風格玩到極致。
△McClanahan地牢監獄風。
古城南門的Mars,直接把整個房間改造成火紅的岩石表層,站在這裡拿着咖啡拍照,朋友看到都問我是不是去了美國的羚羊谷,連泰國人都紛紛來打卡。
△Mars火星咖啡館室內。
JJ市場附近的Early Owls,與其說是咖啡館,倒不如說是瑜伽館附帶了個café。院子裡有一棟恢弘的拱形建築,上課時大門敞開,有微風穿堂而過,光影從天窗傾瀉而下。這樣的環境,一節瑜伽課80分鐘,只要30塊錢。練完瑜伽去喝杯dirty,聽着鳥叫蟲鳴和流水聲,鬆弛得幾乎要睡過去
△Early Owls咖啡館裡的瑜伽空間。
主打精品路線的連鎖咖啡店The Baristro,則把每家分店都打造成不同設計感的作品,其中最出名的要數烏蒙寺附近的Asian Style。走進店裡,宛如進入京都寺廟,枯山水庭園、水晶榻榻米座位,甚至配備了抹茶吧檯。80泰銖的門票可以抵扣飲品費,一定程度上也杜絕了只來擺拍而不消費的客人。
△Twenty Mar也是在網上風很大的一間獨立咖啡館,從店主的髮型就能看出其藝術氣質。
Flo Coffee也許是清邁最奇妙的咖啡空間。沒有空調,空曠而不加修飾的大廳裡面,漫不經心地擺着幾張桌椅,年代感爆棚的老物件四處散落,牆壁掛着的牌匾上寫着漢字“佛光普照”老闆很樂意同客人分享咖啡知識。店裡有不少泰國豆子,老闆會根據咖啡豆來選一款手衝杯,對水溫、時間的把控都十分精準。
△Flo咖啡師在做手衝咖啡。
在這兒,咖啡館屬於一種生活場所。更重要的是,任何一項活動都能在裡面輕盈展開
在清邁,人人享有咖啡自由
數字遊民概念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助推了清邁咖啡館。2023年,數字遊民網站Nomad List發佈了全球十個最適合數字遊民生活的地方,第一名是曼谷,第二名是清邁,泰國兩個城市霸佔榜單前二的位置。大量的數字遊民亟須一個能(喝)辦(咖)公(啡)的地方。國際連鎖咖啡館在這裡不易存活,對於本地消費者來說,30多元人民幣一杯的星巴克實在太貴,價格完全沒有與當地物價銜接。
△泰國豆子做的手衝咖啡。
泰國人於是發育出自己的“星巴克”。自從第一家真·星巴克進入清邁後,立刻有幾家本地連鎖咖啡品牌崛起,從早期的Wawee,到後來的Roastniyom、Black Canyon。其中最受泰國人喜愛的是Amazon Café,它的logo是隻鸚鵡,幾乎每個加油站都配置一間。本土的咖啡館,平均一杯拿鐵60泰銖(12元人民幣)左右,極少數會超過100泰銖(20元人民幣),這纔是相對當地收入合適的價格。自動售賣機Tao bin的咖啡也很受歡迎,拿鐵只要35泰銖一杯。不同於日本街頭販賣機的罐裝咖啡,它提供現磨現做的杯裝咖啡,讓你24小時都“不斷咖”。
△清邁早晨7點的咖啡館。
清邁的咖啡店普遍很早開門,多數7點開始營業,非常適合早起的數字遊民或者陪讀家長送完孩子後來喝一杯“醒腦咖”。尤其是連鎖咖啡館,它們甚至有些早上6點就開門營業,提供一杯味道標準化的、質量可信且價格親民的咖啡。大部分咖啡館都有舒適的座位和Wi-Fi,冷氣和插座充足。咖啡美味,店員又總在微笑,坐一上午也沒有壓迫感。有些咖啡館位於郊野山林、流動販賣車,擺幾張露營椅,搭個遮陽篷了事。清邁99%的咖啡館都歡迎數字遊民,但也不乏例外。
△Arte House院子。
有“清邁最難訂民宿”之稱的Arte House,一樓是對外開放的咖啡館。假如你掏出電腦開始工作,服務員會輕輕過來提醒,“儘量不要用電腦超過1小時噢。”言下之意是“您的班味太濃,影響到咖啡館氛圍了”。
我理解工作這件事很不清邁,但咖啡館不能用電腦這件事更不清邁。不管怎樣,尊重每一家店的規則,遵循自己內心的選擇,找到最合拍的咖啡館,纔是愛咖啡之人在清邁生活的小目標。
清邁發展出完全不同於曼谷的咖啡文化,除了位處咖啡農業的中心,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泰國北部整體生活氛圍更慵懶。
這裡人們的生活日常,僅僅是在咖啡館“殺”時間,看書或者聊天,抑或只是閉上眼睛,在紫礦樹和雞蛋花樹下,感受葉間漏下的陽光。
△樹下喝咖啡的人。編輯:道喵嘰,校對:遇見,排版:哈哈
許多泰國人正在從曼谷忙碌的生活中逃離,選擇提前退休,搬到清邁。更別說疫情之後,呼嘯而來旅居的俄羅斯人、中國人和韓國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字遊民們。清邁越來越像個地球村,一塊性價比高、氣候舒適、咖啡飄香的小小居留地
畢竟超級大都市的咖啡館,主要是讓忙碌的社畜去打雞血的。而清邁的咖啡館,卻是留給各種閒人在此虛度光陰。
我願醉生夢死在邁村的溫柔咖啡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