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卡關 新竹米粉變山寨貨
米粉是新竹最知名特產,每年米粉節行銷活動,都吸引來自各地大批人潮。(翻攝自新竹米粉節臉書粉絲團)
新竹市米粉業者積極爭取「新竹米粉」產地標章「正名」,但該案延宕近1年仍遲未定案,期間有部分資本較小的業者,看到對岸大陸仿冒品外銷全球,產地卻賺不到錢,灰心地打包收攤,並埋怨政府,「爲何打壓自己人?」
市府產發處長翁義芳解釋,米粉商標、含量過去因應法規而做出調整,去年向中央申請「新竹米粉」的產地認證標章,但智慧財產局要求地方擬出一套含量標準,請業者做市場調查,到底多少米含量可稱爲「米粉」,後來業界遭到反彈,希望直接將含量限制廢除,問題迴歸原點。
「怎麼做民調都不對!」新竹米粉公會總幹事蔡勝興更直言,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當然希望買到100%純米米粉,但不少民衆並不知純米米粉的品質反而差,傳統產業做米粉自有一套獨門技術,民調呈現無法代表產業界聲音。
他舉例,純米米粉就像米飯加水煮成稀飯,不僅口感沒Q度,隔餐再食馬上變成黏糊狀,業者纔會增添玉米粉來增加Q度。他也質疑,中央只針對米粉開刀,像米酒、果汁、鳳梨酥等調合食品,反而未硬性要求改名、換包裝。
此外,業界近年外銷大陸也礙於法規,無法完整呈現「新竹米粉」,僅能標示「炊粉、水粉」,大陸市場看準商機大舉進攻,打着大陸制的「新竹米粉」銷售國內外,新竹自家商品反而成了山寨版,前2年粗估虧損外銷值就高達5億元,如今卡在沒機制的問卷調查,痛斥「政府爲何不挺自家人?」
「產業界、消費者雙輸!」蔡勝興表示,新竹米粉是在地產業驕傲,如今卻像有食安問題的過街老鼠,連對岸山寨版業者,也拿3年前新竹米粉含量標示問題作文章,間接拉擡商機,希望政府聽到民意,讓產業界找回商機,放寬含量標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