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類私募主體監管工作試點啓動 私募圈熱議行業合規經營“更上一層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針對私募監管,相關部門再出新政。

近日,北京證監局借鑑持牌機構主體監管工作有益經驗,啓動北京轄區證券類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主體監管工作試點。首批20家試點私募機構包含股票多頭、量化、債券類等20家,包括淡水泉、九坤、卓識、明毅等多家百億級別行業頭部私募機構。

根據試行的主體監管試點工作方案,主體監管工作試點將按照以下原則開展:

一是監管資源與主體監管對象數量相匹配原則,選取少數機構實施主體監管,提高監管效能;

二是正向引導與監管警示相結合原則,對試點機構監管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要求整改規範爲主,必要時依法採取監管措施,提升私募機構監管配合度,培養私募機構合規意識;

三是保密原則,主體監管所獲取的業務信息可能涉及商業秘密,相關信息僅供監管工作使用,原則上不與其他單位、個人共享相關信息;

四是動態調整原則,主體監管名單內機構可視情況進行調入調出,實現名單動態更新和各類別機構臺賬的有效銜接。

就具體工作內容而言,試點私募機構管理人應按照要求,及時履行人員變更報送、管理人及基金情況報送工作,北京證監局可能視情況開展約談或檢查工作。

根據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情況,北京證監局將視情況向基金業協會通報主體監管對象相關的正面、負面信息,如建議加快辦理管理人登記或產品備案、納入分類整治列異名單、暫停產品備案等,通過雙向激勵起到積極引導規範展業的作用。

記者多方瞭解到,多家試點證券類私募機構已設立合規專崗,負責對接相關監管部門,配合主體監管工作試點做好相關工作。

一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向記者分析說,相關部門之所以採取證券類私募主體監管工作試點,主要與當前私募行業發展狀況有着密切關係。如今,私募不但投資策略與產品類型日益多元化,募資渠道與品牌推廣方式也與前些年相比呈現較大變化,若按照以往的業務監管、產品監管、行爲監管、審慎監管等做法,未必能及時全面洞察私募基金在日常經營過程所存在的風險隱患。

“尤其是當前金融市場交叉風險加大,相關部門也在持續完善針對私募基金投資業務的跨市場、跨業態、跨區域風險識別預警體系,進一步健全具有硬約束的私募行業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提高緊急狀態下的風險研判準確性,精準採取應對措施。”他認爲。此次相關部門之所以先選擇北京地區20家證券類私募機構作爲首批主體監管工作試點對象,一方面是這些私募基金規模較大,其業務異常波動有可能會對金融市場帶來較大影響,需及時有效化解處置,避免私募行業發生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是這些私募基金內部操作合規性較強,相應的運營狀況、人員變動等方面信息報送效率較高,能儘早形成一系列操作規範,推廣複製到其他私募機構身上,推動整個私募行業更規範的發展。

這位私募基金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不少私募機構對主體監管工作試點持歡迎態度。因爲他們普遍認爲,自己在報送私募基金相關運營信息過程與監管部門加強溝通,能有效快速杜絕某些業務違規操作隱患——比如私募發佈的視頻內容涉嫌“惡意競爭”、未能及時向投資者披露應披露的投資信息等,一旦私募機構通過與監管部門溝通注意到這些風險隱患並迅速整改,就能解決諸多業務風險。

此外,部分私募機構認爲在納入主體監管工作試點後,若能得到相關部門的積極評價,不但有助於加快產品備案效率,還能吸引更多持牌金融機構將它們納入業務合作“白名單”,既能拓寬產品募資渠道,又能與持牌金融機構開展其他金融業務合作,推動私募各項投資策略更好落地實施。

記者獲悉,目前私募業界普遍預期,在北京轄區開展證券類私募主體監管工作試點後,上海、深圳等匯聚大量證券類私募基金的地區或將很快“跟進”。其中,當地行業頭部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較大的私募基金或將率先納入主體監管試點範疇。

一位上海地區量化私募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指出,對於納入主體監管工作試點的證券類私募機構而言,可以更好地接受監管一線指導與滿足監管要求,進一步提升私募機構的合規經營意識與風控效率,既給自身穩健經營奠定更紮實基礎,又能形成某種示範效應,推動整個私募行業規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