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三公協會聯合聲明:避免缺藥 政府應支持醫藥自給自足

製藥公會、製藥發展協會、與學名藥協會等三大本土製藥公協會15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政府應參照世界各國趨勢,在財源有限的情況下,專利保護期間引進新藥,專利過後鼓勵使用學名藥,成爲平衡期待與現實的兩全政策。聲明並指出,臺灣處在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如何避免缺藥,醫藥供應基本性的自給自足,應是政府目前應該慎重考慮的課題。

三大本土製藥公協會表示,臺灣全民健保自1995年推行至今已邁入30週年,作爲全球少數成功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之一,健保在過去三十年來爲民衆提供了方便且可負擔的醫療服務,創造可能是政府有史以來,單一政策的最高滿意度。

隨着全球藥品市場的變遷以及供應鏈挑戰日益增加,時常都有原廠藥揚言退出臺灣的聲音。事實上健保1995年上路,2003年開始就有阿斯匹靈等原廠藥抱怨藥價過低,被迫退出健保。事實上原廠藥會退出市場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價格因素,專利保護過期、市場需求變化、學名藥競爭、進口成本增加都可能是退出市場的原因。

三大本土製藥公協會聲明指出,觀察世界各國的原廠藥在專利逾期之後的市場佔有率,美國、歐盟、加拿大等先進國家,逾專利期原廠藥的市佔比只有10~20%,原本原廠藥佔比較高的日本也在政府政策引導下,學名藥使用比例在2023年達到80%。各國政府在財源有限的情況下,專利保護期間引進新藥,專利過後鼓勵使用學名藥,成爲平衡期待與現實的兩全政策。

依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藥品及醫用化學品進出口統計金額2023年出口值17.8億美元、進口值66億美元,藥品貿易逆差達48.2億美元,2022年受疫情影響大量進口新冠疫苗關係,貿易逆差更高達67億美元。顯示臺灣醫藥品依賴進口程度相當大,若遭遇戰爭衝突,對社會防衛韌性是極大的挑戰。

從上述兩項資料顯示,世界先進國家除了積極引進新藥,同時也鼓勵學名藥使用及在地化生產,以維持國家醫療與藥品供應能量可長可久,避免過度依賴進口或一次性耗盡健保資源。世界上藥品供應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主要是那些製藥產業基礎薄弱或生產能力有限的國家,例如非洲、柬埔寨、寮國及少部分拉丁美洲國家。

聲明指出,臺灣處在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如何避免缺藥,醫藥供應基本性的自給自足應是政府中重要的課題。某本土藥廠也舉例,幾年前曾有客戶來洽談從臺灣出口藥品到葉門,但因爲葉門長期處於內戰狀態,公司內部審覈程序時,因爲擔心收款問題,決定放棄這筆生意。換位思考,若臺灣真的發生危機,又有多少國際藥廠能堅持信賴臺灣,總公司願意放行出貨給臺灣?或是臺灣又只能靠人道捐助藥品一途?

因應國際區域衝突不斷,各國近年開始強化短鏈供應韌性安全,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都不約而同推出鼓勵藥品在地生產政策,確保藥品供應的可近性,保障民衆用藥穩定。臺灣的衛福部與健保署也預計在今年推出藥價改革政策,希望從健保覈價與調價的政策引導,穩定醫療必要藥品供應以避免缺藥,同時鼓勵使用國產原料藥及在臺製造、鼓勵在臺臨牀的數據支持、P4學名藥等藥價加成措施,不僅鼓勵國產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及國產新藥,同時希望原廠藥也能在臺製造或委託在臺生產,與歐盟、美國一樣,以鼓勵在地生產來強化藥品供應安全。而對於進口學名藥,製藥公會則建議應比照國產學名藥在臺執行BE,確立無族羣人種差異維護民衆用藥安全,若未在臺灣執行B E,健保覈價應調整爲BE品項的80%。

製藥公會、製藥發展協會與學名藥協會等三大公協會擁有近200家GMP藥廠會員,期待透過公私協力穩定國內藥品供給,將產業鏈上下游的垂直串聯,從原料藥的供應、生產設備的開發到學名藥的製造、包裝與銷售,形成一個完整的可靠性供應鏈體系,避免過度依賴進口原料和藥品,將有助於降低外部市場波動對臺灣藥品供應的影響。通過加強本土製藥產業的競爭力,不僅可以保障臺灣人民的健康需求,還能提高整體醫療體系的韌性,讓臺灣在面對全球性挑戰時,能夠更加從容應對。

世界各國在推動藥品和原料藥在地生產方面,已經制定了多種政策,這些政策的核心是減少對外部供應的依賴,提升本國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臺灣可以借鑑這些國家的做法,結合本地的產業特點和需求,推動更加全面的國產學名藥生產與藥品原料在地化政策,以確保國內藥品市場的長期穩定供應。

製藥公會、製藥發展協會與學名藥協會表示,支持衛福部與健保署爲配合推動賴清德總統的健康臺灣及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目標,進行藥品改革、鼓勵國內製造提高供應煉韌性,而健保署的草案也已經過總統府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及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的報告程序,也期待政府未來能有更高層次,對臺灣整體的製藥發展或學名藥政策思考,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社會的來臨,本土製藥產業不論何時,都會不離不棄永遠與臺灣民衆站一起,支持健保永續、守護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