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力 | 張伯禮院士:疫情,讓中醫走向世界
作者 | 廣勝
“只是靠守,守不住的!”
72歲的張伯禮院士眼神堅毅,篤定地回覆楊瀾。
這次疫情讓中醫藥大放異彩,“給了我們用事實說話的機會”,但在打贏戰疫的背後,張伯禮的心裡並不輕鬆。他在由本站新聞與毛鋪共同打造的高端泛文化類訪談節目《毛鋪·和文化錄》第一季《中國和力》錄製現場心情複雜。
《中國和力》第二集(下)|張伯禮:中藥是中國第五大發明(來源:本站科技)
不輕鬆在於他不斷地想着論證中醫藥的治療機理,更在於他肩負着中醫藥傳承的使命——這也是他的一生所向。
“中醫要不斷大膽引進現代的東西”,他指出中藥也在不斷進步,不會那麼保守,不管是計算機、大數據還是生物醫學,現在都在爲中醫所用。
這是中醫藥的“求變”,更是中醫所秉承“兼容幷蓄”和文化的呈現。在張伯禮看來,中醫藥是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積累的積澱,在我們這代人不能斷,下一代人也不能斷!所以要追求創新,不斷解決新的問題。
這種“和”的精神正在中國全面開花,例如毛鋪酒的“和而不同”體現在產品層面,是清、濃、醬三香融合,含多種活性成分,蕎香優雅,和而不同;體現在精神層面,是“和文化”,是兼容幷蓄、中庸和諧,蘊含着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同時,張伯禮院士所說的一切,正爲中醫藥走向世界奠基,“中醫的理念不落後,是落後在技術,當年沒這些先進的技術,現在有了,我們就要用,中醫幾千年來依然活躍,就是汲取當代的東西爲我所用,發展自己。”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連花清瘟,在抗疫之前全世界沒有一片藥,只在中國賣,現在有十幾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在銷售,這加快了中醫“走出去”的過程。
在節目中,張伯禮院士呼籲給中醫藥一些包容,機理論證一直在進行,同時,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
因爲,中藥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以下是《中國和力》與張伯禮院士訪談的部分摘選(下集):
“和”貫穿中醫的哲學始終
楊瀾:中國的醫學和哲學有着非常深層次的聯繫,您是怎麼理解的?
張伯禮:這是一個大命題,我們中醫有幾千年的歷史,並且中醫這個歷史有哲學的底蘊,這種哲學是東方哲學,例如強調天人合一,強調整體觀念,強調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機能,所謂的情志醫學,同時主張用自然的療法,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古代中醫裡的主要觀念。經過幾千年來看,現在這些觀念不但不落後,還證明有它的先進性,例如現在我們才知道人和自然要和諧,不要老喊人定勝天,人和自然首先要和諧,和諧了纔有健康。
楊瀾:中醫中的陰和陽怎麼才能夠證明它的存在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張伯禮:它是哲學的理念,一種約定成俗成,上爲陽,下爲陰,前爲陰後爲陽,一種說理的工具,我們把向上的亢進的東西都稱爲陽,把低沉的安靜的都作爲陰。西醫也有哲學,中醫也有哲學,中醫的哲學就是跟我們中國人古代的哲學一脈相承。
楊瀾:您怎麼看待中醫當中的“和”文化理念?
張伯禮:中醫講和,貫穿中醫的哲學始終,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界要和諧,講到體內的整體觀念,也是各個臟器的功能,整體的觀念要調和。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追求的也是陰陽平衡,不是一定要達到完全正常的水平,只要平衡就行了,哪怕低層次的,只要平衡就維持相對健康。所以我們治療的時候,也是追求陰虛了就滋陰,陽亢了,就抑制陽。
楊瀾: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中醫藥領域當中有什麼表現?
張伯禮:我覺得中醫的人要有博大的胸懷,我們歷代的中醫藥都不保守,除了傳承好自己的,會把當代的先進的東西都拿來,要不斷解決新的問題。
中藥也是不斷進步的,當代中醫人更不能保守了,更得吸取現在不管是計算機、科學還是大數據,還有西醫在內的生物醫學,爲中醫所用,爲我所用,服務於中醫藥。
現代科技可爲中醫所用
楊瀾:當我提到有些人對中醫藥的排斥或者是否定態度的時候,我看您並不是特別急切的要去反駁?
張伯禮:到了我這個歲數,都看透了,看開了,榮辱名利都可以放在一邊,我追求的就是我自己喜歡的事業,很多疾病來了,除了西醫藥還有另一種方法,特別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的疾病,這種方法非常有效,是中國老祖宗幾千年來積累的積澱,在我們這代人不能斷,下一代人也不能斷,中國四大發明還有第五個就是中醫藥,並且這個是最活的發明,最活的貢獻。
楊瀾:這次防疫您做了相當多的調查,比如用APP記錄病人的體徵等等,這是很有序的系統研究的過程。
張伯禮:所有的記者都問了這個問題,沒有2003年的非典就沒有這次那麼有序的戰鬥,當年對中國來說是場災難,但是正因爲在那場災難當中,我們中國人汲取了教訓,強化了傳染病的防控體系。
西方有些國家沒有2003年的非典經驗,他們的經驗是1918年大流感,開始對這個沒有像中國人這麼警覺,更沒有我們這種有組織的應對,所以他們吃了大虧。
剛開始,我的團隊做了幾件事,第一,立刻編一個新冠肺炎的症候學調查,編成軟件裝在APP裡面,我到武漢第一個任務就是買一百臺手機,把這個軟件裝上,每個病人資料通過手機傳到後邊。非典的時候我們是花了多半年的時間,才把症候學特徵都理齊,而這次一個星期,就把症候學特徵整理好了,治療的處方、治療的原則就清楚了。
楊瀾:您說中醫在理念上是先進的,但在技術上落後了,您能不能解釋一下爲什麼?
張伯禮:我們說中醫的理念不落後,但是落後在技術,當年沒這些先進的技術,但現在有了這些先進技術,我們就要用,中醫幾千年來依然活躍,就是不斷汲取當代的東西爲我所用,發展自己。只是靠守,守不住的。
楊瀾:我聽說也有人說,雖然這次中醫給我治好了,但是我還是不相信中醫,您怎麼看呢?
張伯禮:這不是我接觸的,他們有人接觸來告訴我,是我們方艙的,他說你看這個人討厭,我說我不那麼認爲,挺好的,你告訴他,只要治好了纔有力量說不相信中醫藥,治不好就沒勁說這個話。我說這個得有一個過程,也提出一個問題來,爲什麼治好了人家還不相信,人家說你說不清道理。所以倒逼我們不但要追求療效,還要把取得療效的機理爭取說清楚,這樣才能讓更多人信服。
所以我講,這些人對中醫有些看法不要緊,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是對中醫藥要給點包容,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的就是這點,現在有了西醫是好事,但是不應該把中醫排除,有人認爲中醫是“迷信”,但幾千年來中醫的實踐不是假的,是實實在在的,大量的實踐也證實這點,社會上給中醫一點包容,同時中醫藥自己也要不斷進步,拿出我們的療效來,拿出真本事,讓人家慢慢去信服。
我舉幾個例子,像連花清瘟,在抗疫之前全世界沒有一片藥,只在中國賣,現在有十幾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在銷售,這就是加快了中醫走出去的過程。
楊瀾:您的工作一方面是中醫藥的研究,另一方面您這麼多年擔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的校長,您覺得現在人們去理解和接受中醫藥的意願,比過去強了還是更弱了?
張伯禮:這個問題非常深刻,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是更強了,第二個,更反思中華民族爲什麼在那麼快的時間就可以起來。
這次疫病是個大考,相當於一百節政治課,所有東西不用講了都明白,我們給學生講課,學生說不用講我們都懂了,什麼叫生命至上,什麼叫核心價值觀,什麼叫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件一件事都擺在這兒了,大家在反思中國能夠把疫情很短時間控制了,歸根到底我們的制度優勢,還有一個我們的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團結一致,這些東西在關鍵時刻是起作用的,我覺得大家對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更加熱愛,反過來對中醫藥通過這次疫情也體現出它的價值,會迎來一個好的發展時機。
楊瀾:您會怎樣跟年輕人說,讓他們對中醫能夠感興趣,去了解?
張伯禮:現在的年輕人,思想非常活躍,獲取知識的途徑也非常多,一上網全都有了。我覺得主要是隨着國家綜合實力增強,他們更應該增強文化自信,應該增加一些國學修養,熱愛自己的文化,熱愛自己的民族,也熱愛自己的國家。這點對年輕人至關重要,科學可以沒有國界,科學家都是有國籍,年輕人應該有根,這種根就是中國的文化,就是自己的民族。
楊瀾:中醫藥的教育體系中有什麼需要提升和改進?
張伯禮:我在武漢就向教育部提出建議,我們的西醫裡邊增加中醫的課程,中國的西醫不懂中醫,這是個怪事,在中國當醫生要懂西醫也要懂中醫,西醫也要懂中醫。對於我們中醫的年輕學子來說,要增加國學的底蘊。
楊瀾:那不學習西醫的理論和方法嗎?
張伯禮:不是學,必須要學,我們現在課程裡邊西醫的課程佔的比例也很重,但是不能學了西醫丟了中醫,更不能以西論中。
《毛鋪·和文化錄》第一季《中國和力》是本站新聞與毛鋪共同打造高端泛文化類訪談節目,由知名主持人楊瀾主持,對話文化、財經、科技、健康、教育等領域12位行業翹楚,一起探尋中國和文化思想。
本站傳媒隸屬於本站集團,旗下涵蓋行業領先的新聞門戶業務以及移動資訊平臺業務,集中運營本站門戶、本站新聞客戶端、本站公開課等核心內容產品,是“內容消費升級的引領者”。
本次節目聯合出品方毛鋪,正是“和而不同”的代表:毛鋪酒融濃、清、醬三香原酒,含多種活性成分,一口喝三香,更有草本漿;毛鋪酒兼容幷蓄、品味獨具,蘊含着包容向上、守正創新的文化價值。
和而不同,匠心毛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