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爲什麼活得這麼累?

因爲中國人沒時間旅遊啊!

真正能投入身心,全心全意享受這個過程的人永遠是少數,而多數人的“旅遊”不叫旅遊,最多算走了一個過場,完成了“到此一遊”的小小心願。更重要的是因爲國人旅遊不是旅遊,是在完成一張叫做‘我這輩子去過多少地方’的卷子。

因此這一過程,裹挾了國人太多迫切想要實現的東西。

所以你會發現,你明明在旅遊的路上,卻還要想着孩子下半年的學費、明天要上班今天能不能去夠想去的地方、不知道去下一個景點門票貴不貴人多不多、消費高不高、會不會被宰客、路上堵車不堵車、回來是搭公交車還是打車......

當然這些並不能說明什麼,只是表明一個態度:

我們在旅行途中“揹負了太多東西”,而這個包袱,可能來自於我們自己,可能源自身邊的任何事,但更多的是當下我們這個社會“浮躁的環境。”

另外,這裡的旅遊不單單指旅遊,它表達的是我們國人生存的現狀和活着的一種累,你可以理解是身體上的累,也可以理解是精神上的。(文章不長叨擾2分鐘,會有收穫感如果認同勞煩點個贊,點個再看,在此謝過。)

社會“時鐘”的焦慮

社會時鐘,這個概念是1976年心理學家伯尼斯·鈕加藤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爲這個時鐘普遍存在人類社會,它沒有製造恐慌,卻真實存在於人們的心裡。

人們不停在問:下一步我該去哪裡,幹什麼?

有這樣一個場景,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你看看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十個裡面有九個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生活着。沒工作的在被催工作,工作的被催婚,結婚的被催要孩子,在時鐘進程上一直被趕着往前走,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不僅偏離“社會時鐘”的人焦慮;跟着“社會時鐘”的人也焦慮。

從來就沒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有人對你說,中國人全球幸福感爆棚,你會怎樣回答?我會說,去你的幸福,下個月的房貸馬上就到了哪裡幸福了?

確實,國人身上揹負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多數上班族只要處於這個社會體系中的,除了國家規定法定假日和固定的單日雙休,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爲此我特意找了歷年來假期變化紀律。

1949年—1994年我國實行了一天8小時工作制,每週48小時工時制度,即每天工作8小時,每週工作6天,週日休息1天。1952年,國家根據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規定,爲保障人們健康,又貫徹了8小時工作制或低於8小時,後規定應縮小至七小時或6小時。

這時間一直延續到1994年。

1994年開始,開始有了延續加班的先例,即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有加班費。到了1995年開始有了一週工作5天休息2天的先例。1995年5月1日,完全意義上的雙休日工作制正式實施。

但從2007年以後情況開始改變,人們上班時間開始日益增加,相應法定假日也不同程度上縮短休息假期,更多的轉變爲調休制。總的來說人們時間成本不斷在增加,工資卻跟不上日益上漲的物價。

到了現在,私人企業公司或單位,對員工時間剝奪更是厲害。前有996說是福報,之後有人提出616工作制度。前面喊調雙休,後面就淹沒在無休止的沸騰中。

這樣的工作強度,國人很難有旅行時間,更別說玩的舒心開心。

即便爭取了小三天長假,去的各個景點又立刻把你愉快的心情打回谷底。

中國景區處處圍牆收費,處處要門票

中國景區的牆,如果全部加在一起足夠饒整個地球十幾圈。圍牆之後是中國的大好河山,圍牆之外是無數望眼欲穿的遊客心情。

前段時間,多個景區如黃河壺口瀑布,青海湖、梅里雪山等著名景區紛紛被築上圍牆,想看得先收費。事實上,這種圍牆幾乎遍佈了國內80%以上的景區。

這對很多人人來說,是糟糕的。

相比具有盈利性的景點而言,把祖國大好河山圈起來的這種行爲更讓人無力接受。也就是說,你沒錢去哪兒旅遊都一樣的累。

而那些適合旅遊的又大多不是給你的旅遊的。

我們的假期既統一又諷刺

一般來說國內大的假期,如春節、元旦、國企、中秋,假期相對要長一點,但對要出門旅行的人不見得是件好事兒。因爲大家都放假平日大家都在忙,於是你會看見,杭州西湖橋山站滿了人、某個公園人滿爲患,排起百人千人長隊伍等待買門票。

如果自駕,你需要考慮事件和堵車的概率。

如果搭乘火車等,需要考慮有沒有票。去了當地還要想想晚上住哪裡,會不會酒店大漲價等等。最常見的結果是,7天小長假,有至少2天浪費在了路上,還有至少3天浪費在找酒店、買門票上。就算進了景區,你得忍受人擠人的誇張場面。

因此你會發現,一場旅行錢沒少花,罪沒少受,心情還有點糟糕。

這能不累了。

很多人把“旅遊”簡單當成了出門走一走看一看,對也不太對,真正的旅遊應該是快樂的輕鬆地愉越的。這也是累的原因之一。

國人旅行大多盲從

很多人旅行前很少會想一個問題,想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去哪兒個地方?多數時候都是聽了朋友介紹或者平臺推送,至於自己真正想去的地方几乎沒有概念,這就是盲從。

另一個,很多人是在完成一張叫做‘我這輩子去過多少地方’的卷子。

相信大家也能感受到,有一部分人,他追求的是數量和成就感,所以去了哪裡根本不重要,過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了很多地方,但你要問那裡有什麼,那裡好玩恐怕無法回答你。

這一類人特點是,爲了完成任務不顧身體的疲勞和休息,追求短時間的快感。往往忽略了停下來感受的時間。總的來說造成這一社會現象是多方面的,但還是那句話,是我這個社會太浮躁了。

相對國內“自我壓榨式”工作模式,國外一些先進的工作模式或許可以嘗試。

在一些國外博主生活分享中,他們一些國家的一天工作時間可能都比不上玩耍休息的時間,甚至多給你加班的機會都沒有。這些多出的時間他們可以聚會、休息、看書、甚至去旅行。因爲他們認爲自己時輕鬆的,沒有牽絆。

所以旅行變成了真正的旅行。

今天,我們都在爲自己的時間、待遇而努力奮鬥着吶喊着。生活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尤其今年感覺掙錢特別難,各行各業都在卷。

希望,我們不要成爲時間的工具,成爲各大公司企業的工具、做一個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的人。我們的國家也應該積極考慮,把人們從忙碌中逐漸解放出來。

解決人們焦慮的根本問題,我想到那時,應該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醒悟,更多的年輕人不在盲從旅遊,他們開始有意識的避開假期,不去人擠人,把空餘時間拿去旅遊。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另外我覺得應該把“旅遊”改成旅行,畢竟行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