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主導的smart爲什麼更smart了

2019年1月smart項目開始啓動,2022年9月就交付了首臺車型精靈(參數丨圖片)#1。

也就是說,smart的團隊僅僅用了3年半時間,就完成了一款全球+全新車型的開發。

更重要的是:整個工程開發完全由中國團隊主導,德方則負責造型設計——這在汽車行業合資公司中以往並不多見,更別說2019-2022期間,整個團隊需要面對極爲特殊的環境因素。

3年半完成一款車,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

極高效能的週期管控、成本管控、軟件流程管控等等,更別提跨洲際的造型設計協作,也正因爲克服了種種困難,smart的研發經驗已經成爲奔馳內部的研發範例。

我順手查了一下,奔馳在2020年之前,一款新車從設計到量產的平均開發週期是58個月——也就是接近5年時間,然而從2020年開始,奔馳EQXX概念車從設計到完成接近量產狀態並實際跑出超過1200公里續航里程——僅用了18個月時間。

奔馳表示,憑藉F1車隊經驗及效率極高的開發團隊,奔馳新車的開發週期也將縮短到平均40個月以內——這種優勢將讓奔馳在推出更多電動汽車的競爭中起跑就處於領先地位。

smart開發團隊得到奔馳高度認可,除了這種在特殊環境下依然能夠保持高效運轉的管控能力之外,更在於目前smart交付的兩款新車完全重塑了品牌在電氣化時代的全新形象。

9月底,我在上海蔘加了一場名爲“smart研發靈感開放日”的活動,與整個工程開發團隊的負責人做了交流。和這支“高效出奇跡”的天團溝通之後,才能更深入理解smart爲什麼會成爲現在我們眼前的smart。

讓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有兩個。

一個是每當我們提出關於使用場景的問題時,包括smart品牌全球公司研發副總裁羊軍這樣的“大佬”也會非常耐心的傾聽和追問,即便我並不是#1或者#3的車主,但他們也會問我“你在使用智能電動汽車的時候有什麼值得分享的細節?”。

每當聽到一個有啓發的點子或者是來自於真實車主的優化建議時,相關的負責人都會認真記錄下來,這樣的信息蒐集,據說“每時每刻都在和車主的各種觸點中進行”。

這種感覺我在和中國造車新勢力品牌的接觸中很熟悉,更巧合的是,在9月初我參加過奔馳“創新星視野”科技沙龍,在沙龍上與研發團隊工程師們的溝通,也是這樣細緻和接地氣。

並非是純粹我問他答的單向輸出,而是熱烈的、交互的、有溫度的、每個人帶着對於智能電動時代嚮往的交談。

另一個讓人感慨的地方是工程師們的感性。刻板認知中,工程師都是嚴謹理性的代表,但是在smart開發團隊的工程師講解PPT的時候,我明顯看得到他們對於車型所傾注的情感。尤其是在細緻的體驗和功能上,爲什麼這樣做?如何實現的?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技術和參數的陳述,更是對於使用者內心需求的敏感感知。

研發團隊就像是把這些車當作是一份禮物,希望擁有者在使用過程中逐步拆開它,甚至是在“偶然間”解鎖一些小彩蛋。

這就讓smart不僅是一臺車,更是步步驚喜的旅程。

我曾經寫過不要糾結smart變大了,因爲它的DNA中寫的並不是“小”,而是“奇思妙想”本身——曾經在燃油時代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小小的smart,只是關於鋼鐵森林中,人類便捷出行體驗的一種“奇思妙想”。

而今在智能電動時代,smart有更爲廣闊的空間去繼續發揮它的奇思妙想。這不僅是說更舒適更“大”的物理空間,更是藉助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技術、更高智能的“大腦”所發揮出的靈感體驗。

毫無疑問的是,工程團隊賦予了它幾乎是無止境的可能性——smart目前共申請了超過1200項專利。而在2019年立項之初,當行業主流芯片還是高通820A的時候,smart就選擇了極具前瞻性的高通8155芯片,確保了兩款車型“上市即領先”。

最新消息則是,在智能座艙的2.0 時代,smart將成爲全球首個搭載AMD V2000芯片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這塊全新芯片的算力相當於目前高端芯片驍龍8295的兩倍。

在 AMD V2000 的加持下,2.0 平臺的 smart 車型初步將適配 5G、AR HUD ,新的 smart 車型也將從 LCD 屏幕升級爲 OLED 屏幕,提供更極致的智能產品體驗。

而在目前的smart兩款車型身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行業首創的藝術UI設計、行業領先的3D UI建模技術以及行業首創的可編程音樂燈光秀。

可編程的音樂燈光秀就是很有代表性的“smart小確幸”。車主可以在APP上對燈光進行自由編程,呈現與衆不同的、配合音樂律動的“燈光秀”。

當其他同價位高級智能電動車還在以固定形式燈光秀爲賣點的時候,smart車主已經可以自己定製獨一無二的場景儀式感了——所以“奇思妙想”並不僅限於單一功能點本身,更在於用戶們在使用過程中,具備無限靈感的共同創作。

奇思妙想如果沒有無限延展的靈感碰撞,那就不叫奇思妙想。

駕仕後記

和中國其他造車新勢力甚至強勢中國品牌的智能電動汽車不同的是,smart無疑擁有“生而全球”的能量。

中國開發團隊所創造的不僅是“高效奇蹟”,更是“高能奇蹟”。

smart是國內第一個申請e1(德國)歐盟整車型式認證並獲得型式批准的製造商;

是國內第一個(全球第八個)獲得E1(德國)R155 網絡安全VTA(型式認證批准)的製造商;

是國內第一個(全球第七個)獲得E1(德國)R156軟件升級 VTA(型式認證批准)的製造商;

是國內第3個獲得歐盟GSR 2.0新法規整車型式認證批准的製造商。

smart所申請的超過1200項專利則覆蓋了中國,歐洲,英國,挪威,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2022年,#1在中國和歐洲同時完成了SOP,是國內首款獲頒歐盟WVTA e1認證的產品。#3的中歐SOP則在今年已經完成。

目前smart成熟的量產右舵車型已經推出,以滿足中國香港、馬來西亞等右舵主流市場用戶的需求。

而在安全性方面,#1早就已經達成E-NCAP和C-NCAP中歐雙五星安全認證。

也就是說,smart的奇思妙想一開始就建立在全人類對電動時代內在需求的前提下,相比那些重點在國內卷的品牌們,smart從電動時代重生的那一刻,就具備比絕大多數品牌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如果不是擁有無限可能、如果還有太多物理空間的限制,那就不叫奇思妙想。

所以我想從我的角度來解答標題所提出的問題:smart爲什麼更smart了?

在一個公認具備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本身就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基因,賦予了smart獨特的競爭力和強勁的發展韌性。

這種可能性和韌性,不也正是中國人所具備的特質麼?

文|趙小查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