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將施行
赤水河流域流經雲貴川三省,總長約436.5千米,流域面積2.04萬平方千米,是長江上游唯一沒有在幹流修建水壩、水庫的一級支流,也是衆多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對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紅軍長征途中四渡赤水讓赤水河廣爲人知。
6月18日,記者從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的集體採訪獲悉,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共同決定+條例”的方式,破解共立和共治難題,共同立法保護赤水河流域。目前,三省有關決定和條例均已出臺,將於7月1日起同步施行。
從“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
“近年來,雲貴川三省在長江流域率先建立第一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但是,由於各省行政區域內的流域功能定位、產業佈局、保護方式和執法標準等存在差異,‘分河而治’帶來的流域管理難題還較爲突出,需要以系統觀念和法治思維推進共同保護。”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歐琳表示。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指導推動下,三省人大建立了赤水河流域保護立法秘書長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牽頭協作機制,成立共同立法工作專班,多次召開座談會並開展實地調研,尋求最大立法共識。
經過各方共同努力,今年5月底,三省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同時審議通過了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自7月1日起同步實施,自此開啓三省共同立法保護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
強化流域綜合治理
“從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的角度,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產業佈局、發展需求、環境准入、污水排放標準、環境監管執法等不一致帶來的難點焦點問題,着力於跨行政區域的協調配合、聯防聯控,以系統性思維和法治觀念完善三省協同保護機制,形成上下游聯動、干支流統籌、左右岸合力。”貴州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勇表示,三省在立法工作中以赤水河全流域保護一盤棋的戰略思維,推動省際間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治理,構建赤水河流域共抓大保護新格局。
2020年12月通過的長江保護法已於今年3月開始實施。歐琳表示,共同立法細化銜接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堅持系統觀念,突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切實維護流域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赤水河流域獨特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爲依法加強赤水河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共同決定對重大問題作出共同承諾,同時在各省條例中細化措施,既強化流域共治、又體現各自特色。”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楊筠說。
比如,雲南條例對生態保護補償問題作出了較爲全面的規定;四川條例有專章規定“文化保護與傳承”,將四渡赤水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與教育培訓、鄉村振興和旅遊發展相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加強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通過加強立法推動流域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爲當前立法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說。
“共同立法解決了國家層面難以爲每個流域專門立法的問題,推動地方治理協同合作,共同破解流域生態保護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共性難題,爲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經驗。”歐琳表示,赤水河流域保護共同立法作爲全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是地方立法形式的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