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國運如何--回頭看了篇我七年多前的文章的想法
大約七年多前的2016年11月,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問題,叫做“中國未來國運如何”,我於是寫了篇回答,有三千多贊,後來我也發在了公衆號上。
我當時覺得根據亨廷頓的理論延伸出來,人類比較大的文明集團就是以下六個: 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俄羅斯文明,印度,日本。
他們能夠在全球這麼多民族和文明中脫穎而出,肯定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有自己的優秀之處。
而看他們之中誰能夠在長期競爭中獲勝,其實主要就是看組織能力,工業能力和人口規模數量。
當前中華文明在這三方面都是很強的,這篇文章寫於2016年11月,在三年多以後爆發的新冠疫情,可以說完全體現了中國強大的組織能力,是全球唯一可以做到清零的國家,而且還能在疫情管控情況下大規模的提升口罩,疫苗等防疫相關的工業產能。
WTO在2021年中旬出了一個報告,叫做《抗擊新冠肺炎背景下的全球醫療用品貿易:2020年進展》(Trade in Medical Goods in the Context of Tackling Covid-19: Developments in 2020),裡面指出
“2020年,中國關鍵醫療用品(口罩,手套、消毒劑、呼吸機、醫用消毒滅菌設備、脈搏血氧儀等)的出口額達到10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96億元),幾乎是2019年的三倍。這些產品在世界市場所佔份額同樣翻了一倍多,從2019年的12.6%增加到2020年的約26.7%。”
全球各國都在遭受疫情的情況下,唯有中國能夠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大爆產能,這麼驚人的工業生產能力,實際上也意味着中國的戰爭潛力極爲強大。
而當時我也提出,生育率會是我國長期面臨一個重大的問題,這六個文明中爲什麼俄羅斯和日本會逐漸邊緣化,
因爲西方,中國,伊斯蘭,印度四個文明都是10億人口級別,但是俄羅斯和日本卻都是1億人口級別,規模已經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且這兩個國家人口都已經過了頂峰期,處於下降通道,而且不可逆,因爲作爲工業化城市化國家的俄羅斯和日本,都不可能回到2.2的更替水平。
俄羅斯現在出現在新聞上,最多就是因爲兩個因素,一是軍事相關,二是自然資源,這也說明俄羅斯當前在這兩方面還比較突出,但其人口體量已經決定了不具備當世界老大的能力。
日本也是類似,儘管其在經濟實力上還可以,但政治和軍事上處於被外國控制的局面,且未來較長時間內看不到成爲獨立國家的希望,而成爲獨立國家是一個先決條件。
而伊斯蘭和印度儘管人多,但是組織能力和工業化能力都不行,印度由於是個統一國家,組織能力和工業化能力相比伊斯蘭世界也強一些,畢竟印度也是能搞定原子彈,火箭,衛星,能造國產航母和戰鬥機的國家。但是工業化能力相比西方,中國,俄羅斯,日本都還是要差一些,因此印度可以在第二檔。
在第一檔的只有西方和中國在競爭,但長期看生育率是我國的最大短板和挑戰。
在2016年底這麼說是會被很多人挑戰的,因爲2015年我國還出生了1655萬人,同時在2016年還全面放開了二孩,當年出生人口一舉達到了1883萬。但是我覺得文明之間的競爭是50年,100年爲維度的,因爲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的故事太多了,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那麼多強悍的民族,有的也能在幾十年上百年佔據優勢,以至於到今天我們還要在教科書裡學習這些民族的名字和他們建立的王朝,但是後面都灰飛煙滅了。
我當時表達擔憂說:
“中華文明遇到的主要人口挑戰是超低生育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和生育率爲1.22, 十年後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和生育率爲1.18。
而我們隔壁所謂超低生育率的日本,根據新華社報道,日本厚生勞動省2016年5月23日公佈的2015年人口動態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總和生育率,即婦女生育的子女總數爲1.46,達到1994年以來最高水平,當年日本總和生育率爲1.50。
也就是說,六大文明中,中國人口生育率是最低的,這讓中華文明的長期競爭力處於一個比較危險的地位,不管是科技還是工業,都是人做出來的,文明的核心都是人,長期的計生宣傳反而讓中國人形成人是負擔的觀念,再加上工業化的發展和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平均生育年齡和生育意願還有進一步降低的可能。”
在當時說這個,應該說非常多人是不以爲意的,包括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總和生育率1.22和1.18,就有很多人認爲的人口漏報因素導致的,因爲申報會有罰款,所以實際生育率並沒有那麼低。
而且2015年1600多萬以及2016年1800多萬的出生人口也不算少。
但七年多過去了,隨着放開二胎效應的消失,人口衆多且最有生育意願的70後和85前的老去,顯然我國出生人口的下降還是超出了預期。
2020年的七普,全國總和生育率僅有1.3,
出生人口從2016年的1883萬人下降到了2023年的902萬人,短短七年竟然下降了50%以上。
2023年7月召開的中國人口學會2023年年會上,來自全國140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其中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李月、王茜和張許穎提交的《生育水平向何處去:回推估計及趨勢預測》論文顯示:
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2020年爲1.3,
2021年中國跌至極低的1.15,
而初步測算2022年總和生育率已下滑至1.09,低於同期日本的1.29,略高於韓國的0.8。在目前世界上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屬於最低生育水平。
實際上無需再用複雜的公式計算,我們僅用最爲簡單的常識估計即可,每年出生902萬人,按照未來中國人口80歲的壽命計算(現在還不到80歲),中國總人口其實就是大約7.2億了,
當然有人會說7.2億人口也還行,依然是美國的兩倍多,但按照當前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態勢,按照未來平均1.0的生育率計算,這900萬人二十多年後並不是還能生出900多萬,而是僅能出生450萬人,再過二十多年這450萬人僅能出生225萬人。
也就是說未來八十年平均出生人口應該按照450萬,那就是隻有450*80=3.6億人了。
也許還有人說,3.6億人不也還是和現在的美國人口差不多麼,美國不也還是世界第一強國?
我覺得沒有考慮以下幾點:
1:這是按照未來八十年平均生育率1.0計算的,如果不進行相應的改革,大力鼓勵激勵生育,1.0也並不一定能維持,像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現在的生育率都在1.0以下,不僅如此,
2020年的七普數據顯示大陸地區的北京,上海,天津,東北三省總共六個省市的生育率已經低於1.0了,最低的上海甚至只有0.74,而六省市之外江蘇和浙江兩個大省也只有1.04.
注意這個六個省市生育率低於1.0還是2020年全國生育率還有1.3時候的數據,2022年推算全國只有1.09了。
2:我們面臨的西方是一個大型集團,它不僅土地遼闊,自然資源豐富,而且人口也不少,歐盟+美加+澳新有8.5億人,而且生育率水平還比我國更高。如果把以色列,日本,韓國也算上就超過10億人了。
這麼一個強勁的對手,一定是要做好幾百年競爭的準備,畢竟歷史上我們打敗匈奴都耗了幾百年的時間。
3:不僅僅是人口總量帶來的國力衰退,而且1.0的生育率(甚至可能更低)意味着421的人口結構,到時候即使還有3.6億人,也會有超過兩億人年齡在50歲以上,整個社會會很不健康,年輕人的經濟產出和勞動力將會有更多的消耗在老年人的醫療養老上面,而老年人的人均養老金水平也會下降,不得不更長時間的工作,更老退休。
4:由於50歲以下人口僅有1億多人,則無法維持現有的全產業鏈,這意味着會被外部大型產業集團卡脖子,這會非常被動,陷入俄羅斯和日本式困局---這兩個國家既缺乏足夠的本土市場規模來供養全產業鏈,也缺乏足夠的人口規模來維持全產業鏈,因此在西方產業壓制下實際上毫無辦法。
美國2018年3月開始對中國大打貿易戰,充分利用美國是全球最大進口市場的優勢,試圖通過限制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來打壓中國製造,中國之所以出口表現依然出色,2023年的出口依然比2018年增長了不少,實際上最大原因是兩個,其一是產業鏈持續升級,其二是全產業鏈帶來的巨大優勢,實際上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
即使有一些下游最終成品組裝轉移到了越南,墨西哥,但上游和中游的原材料,設備,半成品,零部件等還是要從中國進口,導致2018年以來中國對越南和墨西哥出口猛增。
以對越南出口爲例,2023年我國對越南出口爲1376.12億美元,而2018年僅爲839億美元,增長了64%。
另外,我還想說我們應該扭轉我們多年形成的
“中國人口還是太多”“中國人口還會增長”“人多不好”“人太多太卷”思想鋼印,
實際上我覺得正是這種思想會促使我們有意無意的降低對中國人自身生活的重視,無意識的產生對自己人的嫌棄,卻忽略了這是全世界最優秀勤勞犯罪率最低的種族之一,而且正在迅速減少。
而且更爲重要的是,工業化城市化國家人口下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任何鼓勵生育的措施只會減緩下降的速度,而不能逆轉導致人口增加。
我們以前幾十年的宣傳形成了“人均資源不足”的慣性思想,卻忽略了工業化城市化時代人口已經進入下降通道,不管你如何鼓勵生育,人均佔有自然資源都會增加,而人口結構會更加改善;
而另一方面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你生活中享有的幾乎一切都需要人的參與,包括你現在看這篇文章用的手機,網絡,身上穿的衣服,都是人創造的,你的工資收入最終是來自於你的公司從市場賺了多少錢,而這個市場就是由人組成的。
實際上,當整個社會轉向把提升生育率作爲國家和社會核心發展目標之後,纔有可能真正的以人爲本,
很多現在我們覺得痛苦的事情纔有能扭轉。
比如嚴格限制城市人均建設用地,建一堆高密度的高樓鴿子籠,有利於生育率嗎?當然不利,但我們目前的發展目標是實現土地集約式利用,高效利用土地,生育率並不在社會發展目標之內。
以下就是我摘自2024年4月17日我國某市的地方新聞:
“作爲全國首批入選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的示範縣之一,引導建設用地由“增量擴張”向“增存並舉”轉型,將原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34.51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規模,在本輪國土空間規劃壓減至27.93平方公里,縮小了徵地範圍”
“發展是硬道理,節約是大戰略。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管好用活每一寸土地,讓耕地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結構更優化”
你看,通過縮小19.1%的建設用地規模,提高了20%多的人口密度,高效節省的利用了土地,達成了土地集約利用發展目標。
很少有人會去考慮居住生活的舒適性下降會影響生育率的問題,哪怕是現在生育率已經低到只有1.09(2022年)了。
其他很多問題也是類似的,
長期高強度長時間加班,執法部門不去嚴查重罰,有利於生育率嗎?
缺少專業便宜的社會育兒機構,有利於生育率嗎?
對生育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補貼和獎勵,有利於生育率嗎?
對全職媽媽缺少法律保障的經濟支援,有利於生育率嗎?
像我國十四五規劃裡面,就沒有把提升生育率作爲社會發展指標。
如果十五五再不列入到社會發展指標,意味着到2030年我國還是當前的思路走。
其實我覺得,當整個社會把提振生育率作爲發展目標之後,會帶來一系列非常正面的效果,比如一直說的提振消費,
就在上週六清明假期期間,我就到了深圳一個朋友的小區做客,
這個小區我印象深刻,有三點,
一是因爲小區面積很大,我一進小區就覺得小區的道路和草坪非常開闊,而且車輛不能開到地面只能在地下車庫,因此孩子們在小區裡面有大把的活動空間,還很安全,不像很多小區地面擠滿了車輛,電動摩托車之類非常擁擠。
不僅如此,小區裡面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等一應俱全。
二是戶型也很大,朋友一家四口有一百三十多平米,廚房活動空間大,兩個衛生間面積也大,而且小區幾乎都是大戶型。
三是停車位很多,居民回家隨便停,地下車庫大把空位,不像深圳大量小區要是每天回家晚了,就要繞來繞去一二十分鐘找車位。
我覺得因爲這是深圳某個知名企業給員工修的小區,政府給的土地應該也挺便宜,面積也大,所以纔會有這樣的舒適型的設計。
而生活在這樣的小區,如果一個家庭想買兩輛車,三輛車,還是給住宅多買些生活用品,都是有足夠的空間的。
當然,如果有別墅區,那就空間更大了,更多的房間會帶來購買更多傢俱,家電等的各種需求,車庫會帶來購買更多車輛的需求,
而別墅屋頂可以裝光伏板,每年可以發幾千度綠電,還可以裝戶用儲能產品,在夜晚電價便宜時候消納過剩電力,現在戶用光伏儲能產品我國就大量出口歐洲美國,而國內反而需求很少,因爲城鎮居民基本都住高層住宅。
因此我覺得,當社會轉向以人爲本,提振生育率的時候,這些提振生育率的成本和投入,會得來超額的回報,提高本土的消費需求,提升人均生活享有的資源水平。
人口是最大的國運,也是未來幾十年中國實現長期發展的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