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臥薪嚐膽30年!西方給中國等國挖的大陷阱,現在開始反噬了!
在全球氣候變化議題裡,碳排放權爭奪充滿政治複雜性。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京都議定書》再到《巴黎協定》,核心爭論之一便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碳排放責任與資金支持上的分歧。如今,西方設下的“碳排放陷阱”正反噬自身,中國則憑智慧與技術成功化解並反擊。
2024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阿塞拜疆巴庫舉行並達成協議:發達國家承諾到2035年每年提供3000億美元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且提供1.3萬億美元氣候融資。但衆多發展中國家不滿,因資金分到各國手中寥寥無幾,且美國特朗普若再上臺,其曾退出類似協議,此承諾恐成空文。
應對氣候變化使碳排放成全球談判焦點,背後是發達國家精心設計的“陷阱”。碳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被認作全球變暖主因。自1992年起全球探討減排措施,西方發達國家稱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需減碳排放,提出“碳排放配額”制度,依歷史排放貢獻與經濟水平分配額度,發展中國家爲發展需向其購買配額。表面環保,實則暗藏經濟利益與政治操控,發達國家藉此獲資金、掌規則、限他國發展。
過去,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碳排放限制施壓巨大,對中國新興工業化進程亦如此。但中國未消極對待,提出自身立場:要求平等碳排放權且發達國家承擔更多過往排放責任。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技術,如風能、太陽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經大規模研發與產業佈局,中國消解壓力並在全球能源產業佔主導。
當下,中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綠色能源生產與消費國。太陽能電池板全球佔比超 60%,風能發電設備佔比達 50%以上,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 67%。中國可再生能源領先,使衆多發展中國家依賴其設備技術減排。中國在碳排放權分配中獲優勢且獲巨大經濟利益,於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佔主導,西方限制中國發展的企圖落空,中國還可主導技術標準與獲碳交易收益。
中國“碳排放反擊”是全球政治經濟博弈勝利,憑新能源技術與產業競爭力打破西方碳排放限制框架,扭轉不利。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嚴峻,新能源需求大增,中國領先地位將使其在國際話語權與經濟利益方面更有利。中國“雙碳”目標爲全球提供範例。無論西方態度如何,中國技術優勢已確立,正從被動應對轉爲全球氣候變化領域主導者,將引領全球新能源技術創新與推動碳交易體系完善,確保主導地位。
回顧 30 年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國成功應對西方碳排放陷阱並反擊。這是科技進步與中國智慧、戰略眼光的成果。在全球氣候變化博弈中,中國角色愈發關鍵,西方也得認可中國新能源領域領先地位。未來,中國將引領全球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