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圓滿落幕,百餘教育人士共議“有根的教育”

“你認爲這樣的村小早晚有一天會消亡嗎?”

“我覺得不會全部消亡。我們要把學校辦成一個有歡聲笑語的地方,村民們會慕名而來。”

“如果現在給你一個機會去市裡面當老師,你會去嗎?”

“去了也沒有太大意義,體現不出自己的價值。我關注的問題和想象的東西更能在這個學校實現。”

“你以後會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所村小上學嗎?”

“會的,我們就是那種很踏實的學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自己的學校來教。”

這些對話發生在3月14日舉行的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圓桌論壇。面對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一連串有些咄咄逼人的問題,貴州黔西南州興仁市大山鎮河壩小學英語雙師教師盧中良從容應答。作爲一名紮根基層六年的鄉村教師,通常他並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這場持續兩天的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聯合主辦,研討會主題爲“做有根的教育”。教育領域專家、學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長、老師,公益組織代表,關注鄉村教育熱心人士等百餘人齊聚一堂,通過主題發言、教育夜話、圓桌論壇等形式,就鄉村教育振興的核心議題展開多重視角的廣泛探討,旨在通過經驗分享與思想碰撞,探索推動鄉村教育振興的最佳路徑和可行性方案。

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現場

在3月13日研討會首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映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督導與評估研究所副所長任春榮等教育專家學者,以及雲南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詹大年、北京市懷柔九渡河小學校長於海龍等一線鄉村教育實踐者通過主題發言,輸出觀點,分享經驗,探討了什麼是更好的鄉村教育以及怎麼創造更好的鄉村教育。“鄉村教育振興的實質是鄉村文化、鄉村社會的恢復重建”“鄉村教師肩負着新使命,他們不僅是教師,更要成爲‘新鄉賢’,發揮示範領導作用”等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在今天舉行的兩個圓桌論壇環節,衆多嘉賓則圍繞“營造良好的區域教育生態”和“提升鄉村學校辦學質量”兩個議題充分交流和碰撞,希望通過多元、跨界的討論,爲農村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啓示。

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圓桌論壇環節

振興鄉村教育,營造良好區域教育生態是土壤

鄉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區域教育生態是支持鄉村教育發展的土壤。研討會首場圓桌論壇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楊東平擔任主持嘉賓,參與論壇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公益人士和一線校長着重探討了“當前鄉村教育振興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並分享了營造良好區域教育生態的方案及成功經驗。

嘉賓從左到右分別是楊東平、楊松林蔣莉湯勇、趙宏智周健李志磊

廣元市教育局局長、二級巡視員、四川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楊松林認爲,鄉村教育振興首先要營造氛圍,爲了讓沒有希望的鄉村老師看到希望,廣元教育局開啓了幾項卓有成效的改革,如解決700多位農村教師兩地分居問題,增加鄉村教育者評優機會等。“政府要做兜底的事情、民生的事情,鄉村學校天然處在教育的神經末梢,是政府應該最用心用力的地方。”他坦言,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去和上級政府爭取支持,形成共識,將各項舉措落實。

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杭州市教育局原副局長蔣莉則認爲,鄉村教育的重點在於體制、機制的創新實踐,即如何將政策制度和師生幸福、成長結合,走出一條新思路。目前她正在浙江省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展開實踐,如實行“經費總包”,學校自己統籌利用公用經費;實行“教師包班”,一個班級由一個老師負責,教授多門課程,理論上16個老師就能把學校辦好,通過減少教師數量節省大量公用經費。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農村教育專委會理事長、四川省閬中市教育局原局長湯勇結合在閬中的實踐經歷,構想出“樸素而幸福”的教育圖景,從尋找教育牽頭人、架構寄宿制學校模式、改變鄉村教育理念、改善辦學條件、留住鄉村老師、改變評價機制六個方面出發,全面改善教育生態環境。他指出這些舉措背後,最關鍵的是做“用心的教育、用情的教育”,“按照規律和常識去做教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趙宏智則認爲,改善鄉村教育生態首先要想清楚鄉村教育的根在哪。現在鄉村學校裡一半老師是本村人,多數是由以前的民辦老師轉化,很難爲學校帶來成績上提升,但根紮在村裡;另一半是近兩年新招的青年教師、特崗教師,他們在縣城買房子,優秀的教師都逐漸向上晉升,所以鄉村教師教學水平很難提升。“鄉村教育要做的是耕耘情懷,讓新老師真正地在村莊裡紮下根來”。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健作爲資深公益人,着重探討了社會參與和教育生態的關係。感恩基金會的“一校一夢想”項目以資助+自籌相結合的方式幫助村小改善軟硬件條件,強調自下而上地調動教師與村民的參與。村民的力量被充分調動,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激發辦學自主性。他認爲鄉村教育離不開鄉村環境,改善教育的過程中要“向社會和家長開更多的口子”。社會參與也有利於學校互相學習與借鑑,形成輻射片區的效應。

從教21年的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王二保小學校長李志磊聯合了20個農村小規模學校,通過鄉村教育共同體的形式推動區域教育生態改善。他認爲,目前的鄉村教育主要面對三個挑戰。一是缺少適合本地的鄉村教育制度;二是缺少希望,很多老師不會去思考如何讓學校、自己的人生髮生改變;三是缺乏耐心,即使有的老師相信鄉村教育振興,但不一定有時間一直等下去。所以“除了幫助老師提升自身能力,還要給予鄉村教師希望和堅定的信心,幫助他們成爲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鄉村學校的質量與鄉村兒童的發展最受關注

鄉村教育振興離不開區域生態的營造,也離不開每一所學校的成長。如何從學校自身的定位出發,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質量?如何爲鄉村孩子提供適切的教育,拓展未來的發展和出路?第二場圓桌論壇由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擔任主持嘉賓,邀請了一線的校長、老師介紹自己在辦學實踐中的收穫,也共同思考可行的推廣模式。

嘉賓從左到右分別爲俞敏洪、康健、劉勇武、張平原、馬鑫飛劉義兵、盧中良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長、雲南楚雄興隆美麗小學首任校長康健介紹,美麗小學的三大特色是企業、公益機構和政府三位一體委託辦學;“生活即教育”的實踐者;以及從全國選拔出的在鄉村支教過兩年以上、對鄉村有情懷的大學生師資團隊。他坦言,美麗小學不同於普通村小,師資力量雄厚,也得到社會各界支持。“雖然在具體的實踐模式上不能完全借鑑,但過程中留存下來的寶貴教育理念,可以通過不同平臺進行分享與傳播。”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教育局副局長、新建小學校長劉勇武也認爲,雖然學校探索的具體方式方法不一定能夠完全推廣,但辦學精神可以。例如,在他紮根農村寄宿制學校23年的歷程中發現,長坑小學以“生活信念教育、生活態度教育、生活方式教育、生活情趣教育”爲核心的辦學理念和規範化的管理模式,已經在縉雲當地得到了推廣。基於其他學校經驗,結合自己學校特色,大家可以互相學習,打造一批讓家長放心、讓孩子開心的學校。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範家小學校長則表示,即便農村學校老師確實存在各方面的差異,但“單打獨鬥”的嘗試絕非解決之道。從2014年起,他從課堂教學改革、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共創小組、營造班家文化、特色鄉土課程、教育評價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嘗試,並將經驗分享給本區域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內衆多“迷茫的校長”,讓大家一起出發,自下而上地營造出樂於並善於學習、交流互助的教育生態。

浙江省縉雲縣章村小學校長馬鑫飛通過分享兩個經典案例,提煉出自己“用一個村莊的力量來養育一個孩子”的辦學理念:通過採訪、講述村莊里老人的故事,孩子們逐步培養起聆聽、表達、寫作、審美能力,與老人們結下了深厚情誼;通過設計“我們心目中的校門”,孩子得以在選材、搭建等一系列過程中綜合各學科知識在實踐中學習,在鄉土文化的滋養中成長。

甘肅省宕昌縣磑子壩小學校長劉義兵在多年陪伴留守兒童的辦學經驗中發現,重視並給予孩子們情感陪伴,讓校園變成孩子的家,讓孩子學會生活的基本技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讓孩子們的心態有明顯的改善。其實,以留守兒童爲主的鄉村小學數不勝數,雖然學校無法改變學生的家庭,但可以通過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形成完整的人格,這是很多學校可以借鑑的。

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大山鎮河壩小學英語雙師教師盧中良一直在探索新型雙師課堂,並將這套方法逐步推廣到鎮裡,鼓勵更多的老師將構想真正落地,解決鄉村老師專業素養欠缺的問題。盧中良認爲,農村學校資源有限,社會和公益組織對真實需求的迴應和幫助,對農村學校的能力建設將起到重要作用。

隨着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當前我國已開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徵程。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教育振興有着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聚焦鄉村教育這個中國教育的“神經末梢”,中國鄉村教育振興研討會期望通過兩天的專業分享與討論,爲更好地推動中國鄉村教育釐清一些發展思路,推廣一些有效模式和方法,從理論到實踐沉澱一些優秀成果,影響和凝聚更多人關注鄉村教育,共同爲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振興助力。

正如俞敏洪在研討會結束時所說,每一個鄉村教育踐行者發揮的作用也許有大有小,但是任何一份努力都不會白費。我們做的任何一個嘗試,都可能對推動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產生一定的作用。“涓涓細流匯合在一起,不僅能成爲奔騰的大江,也能澆灌中國教育中千千萬萬的花朵,讓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