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烏龍事件:原本打算荒漠建造電廠,卻意外獲得一個牧場

«——【·前言·】——»

我國在基建領域可謂是翹楚,但是誰又知道我國也在基建史上鬧過烏龍事件呢?

當初本想在青海的塔拉灘戈建設光伏,卻不想竟然建成了天然牧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建設電廠·】——»

青島的塔拉灘雖然環境惡劣,但同時也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裡每年的日照時間可達3000小時之多。

這意味着,如果在此建立足夠大的發電場站,每年就能產生高達329億千瓦時的光伏發電量。

光伏發電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太陽光的光子能量激發半導體材料中的電子運動,從而轉化爲電能的過程。

這種發電方式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運行過程中也不會產生污染物排放,被視爲清潔且可再生的綠色能源。

基於塔拉灘豐富的日照資源和一望無際的廣袤土地,2010年國家能源局批准在此修建光伏發電項目,將這片被認爲是"無用之地"的所在,變爲寶貴的能源基地。

«——【·施工遇阻·】——»

塔拉灘雖然成爲光伏發電的理想選址,但在施工初期,工程團隊也遇到了嚴重的阻礙——風沙的威脅。

在這片沙石漫天的戈壁上建設大型發電站,如同在魔鬼的領地裡與自然對抗。

光伏發電板雖然結實耐用,但其表面非常嬌嫩,容易被飛沙打蝕損壞。

如果不能在工地周圍築起防風固沙的屏障,任由狂風將沙塵吹落在設備上,必將影響發電效率,也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維護和清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要知道,"塔拉灘"的廣闊區域這裡平均海拔近3000,氣候乾旱少雨,風沙肆虐,寸草不生,四面環山,人跡罕至,成爲了一處名副其實的"無人區"。

而且,塔拉灘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幾乎都是蒼涼的沙漠和戈壁灘。這裡常年陽光直射,日照時間長達14個小時。

而且,降水量卻少之又少,偶有落雨也會迅速被吸乾,因此狂風捲着黃沙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橫行肆虐,形成一年一度的"黃色風暴"。

正是由於這種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得塔拉灘一直都是一片荒涼的世界。

植被和生物幾乎無法在這裡存活,整個地區至今都是人口稀少、物資匱乏,即便塔拉灘附近的牧民,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尋找稍微宜居一些的地方謀生。

然而,塔拉灘的荒漠化問題卻日益加重,每年都有數以萬畝計的土地淪爲黃沙,其中變爲沙漠的草地面積更是高達100萬畝之多。

由於管理和資金的匱乏,當地防沙治沙的工作也進展緩慢,久治無效在一片被認爲是"萬馬奔騰不起塵"的絕境之中,很難想象竟會孕育出一個具有前景的產業基地。

«——【·無心之舉變牧場·】——»

爲此,工程團隊採取了一項有效而巧妙的措施:先在荒漠上撒播一層草籽。

然後在光伏電站周圍種植一圈耐旱耐鹽鹼的植被,如沙棘、檸條等,以形成天然的固沙障礙。

雖然這片土地素來乾旱缺雨,但工人們精心管理、人工增加灌溉,再加上電板遮陰和水珠凝聚的小氣候效應,居然令草籽得以迅速生根發芽。

幾個月後,原本光禿禿的沙地上綠意盎然,連片的植被將發電場地緊緊包圍,成功遏制了風沙的入侵。

原本爲了固沙而撒播的草籽,長成參天大草後遮蔽了陽光,影響到電板吸收光能。

這些茂密的雜草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僅會妨礙發電效率,還可能纏繞堆積在電板底部,對設備安全造成隱患。

人工修剪雖可暫時解決問題,但工作量巨大,且難以從根本上杜絕雜草叢生。

正當工程團隊爲草料問題傷透腦筋之時,塔拉灘的牧民們被這片人造綠洲所吸引,重新踏上了迴歸的道路。

由於多年的濫墾濫牧,加之氣候乾旱,他們原本的牧場早已一度失去了大部分草料。如今看到這裡青草茵茵、生機盎然,頓時熠熠生輝的眼神都說明了一切。

工程隊見狀,唯有將"將禍爲福"——他們開放了部分區域,歡迎牧民們牽着羊羣進駐,就地取草。

於是,成羣的羊兒就在光伏電站下吃草、遊蕩,既解決了草料過剩的困擾,也爲當地剩餘的牧民生計開闢了新的出路。

«——【·完美結合·】——»

這種"光伏羊圈"的做法,不僅讓雙方受益,更促成了一種能源與畜牧業的協同共贏新模式。

羊只的存在,正好滿足了控制雜草生長的需求。羊羣啃食搖擺的行進方式,能確保草坪被修剪得整整齊齊,避免草料滋生過多、纏繞在電板底下。

它們甚至可以藉助自身的糞便,將養分返還給土地,促進一些牧草的生長循環。

與此同時,光伏電站閒置的地面成了理想而便利的牧場。電板的底部遮陰效應能夠避免過度日曬和降水蒸發,使草料無論在盛夏還是乾季都能保持鬱鬱蔥蔥的生機。

草地間的過道,正好給羊羣以舒適寬敞的活動空間即便在狂風肆虐的日子,羊羣也能在電板投下的陰涼庇護下安全地吃草趕路。

工程隊和牧民之間漸漸培養出一種相互信任和合作共贏的關係。科技進步和畜牧傳統在這裡不期而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生態和諧之路。

雖然塔拉灘終年日照充足,但如何存儲過剩的光能並穩定供電輸出,依然是光伏發電面臨的一大挑戰。

爲此,工程團隊採用了大型儲能電池組和抽水蓄能電站雙管齊下的創新方式。

抽水蓄能是利用電網富餘電能將水抽到高處水庫蓄存,等到供電緊張時再將水重新釋放,通過水力渦輪發電機發電輸出這種方法不但可再生、無污染,儲能效率也高達80%左右。

塔拉灘光伏電站就在臨近山體修建了一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白天,光伏板吸收的陽光能量不僅爲光伏電站供電,也爲抽水電站蓄能。

夜晚或陰雨天,抽水電站則釋放這些存儲的水力,繼續保持供電不間。大型電池組也是收集過剩光能的絕佳解決方案,可確保光能電力的及時調節和輸出。

如此一來,塔拉灘光伏電站便可隨時隨地穩定向電網輸送綠色動力,有效解決了可再生能源供給不穩定的痼疾。

總之,塔拉灘光伏電站的成功運營,標誌着中國在發展清潔能源、實現能源轉型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可再生能源已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正在切實改變人類發展模式的新興力量。

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技術隨之應運而生作爲光伏發電的典範,塔拉灘電站每年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00多萬噸,相當於種植2600多萬棵樹木。

與此同時,它還緩解了當地的沙塵暴和荒漠化問題,平添一片綠洲,造福生態系統的整體改善。

這種結合可再生能源與生態建設的新型發展模式,正是解決資源有限與環境壓力的有效出路。

隨着更多地區和國家加入綠色革命行列,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前景將變得越發光明燦爛。

作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區域,青海如今正努力將自身打造成中國乃至全球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典範。

基於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等綠色資源,這裡未來有望成爲繼硅谷之後,世界上又一個新興的清潔科技高地。

塔拉灘的綠色崛起,見證了人類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經人們對待自然總是一種掠奪和破壞的心態,追求高度工業化時代的經濟騰飛,卻在無意中遺棄了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

而在塔拉灘,科技與自然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融合人類利用現代尖端技術,合理開發和利用了這片區域的光熱資源,既沒有破壞環境,反而達到了修復和改善生態的目的。

傳統畜牧業與光伏能源項目攜手並進,締造了一種全新的產業模式,原本被認爲是"絕境"的荒漠地帶,竟開啓了無限的生機與希望。

科技賦予自然以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自然的饋贈也讓科技真正造福於世。

«——【·結語·】——»

這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境界——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注重保護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

在工業與自然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與共贏之道。塔拉灘的成功實踐,昭示着地球村民們終將開啓一個綠色、環保、和諧共生的全新未來。

人與自然的聯繫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維護好這份獨一無二的家園就是對子孫後代最大的負責。

只有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社會才能真正走向持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