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兩岸重返和平 還需面對一中

中國時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正面肯定中華民國創建迄今的歷史脈絡與現狀,形同宣佈放棄法理臺獨,展現對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只是,通篇演講卻仍稱呼對岸爲「中國」而非「大陸」,意味着「中國不包括臺灣」;因此,賴總統目前的兩岸論述雖有助爭取臺灣內部團結,卻仍無法處理兩岸問題,未來有必要進一步表述「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就是中國」,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兩岸才能真正走向和平發展,爲兩岸心靈契合的統一創造條件。

對臺獨黨綱 軟性凍結

複雜的歷史演變、糾葛的政治現實,讓中華民國要以何種政策處理兩岸關係,總像是父子騎驢。所以,馬英九執政的8年,雖是兩岸分治以來雙邊關係最好的時光,但總是有約4成的民衆打從心底否定馬政府的兩岸作爲。不只馬英九,蔡英文亦有相同難題,所以她把中華民國與臺灣統包成「中華民國臺灣」,嘗試以化零爲整的名稱消弭統獨矛盾,要讓彼此「誰也無法否定誰」。只是,蔡英文或許是礙於獨派壓力,也或許是對中華民國缺乏深厚情感,因此諸多政策均以「去中化」表達對中華民國的壓抑。久而久之,統獨更顯誓不兩立。

隨着馬、蔡在兩岸問題上抽刀斷水水更流,自許「務實臺獨工作者」的賴清德要如何應對,更像是在奔騰的巨河流駕着一葉扁舟,令人膽戰心驚。不可諱言,賴清德於520就職演說提到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形同把兩岸界定爲兩國關係,挑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一中政策,導致「疑賴論」更形加劇。

但無論賴清德的「新兩國論」如何引爆各方警戒,他在國慶前夕拋出「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衆的祖國」的「祖國論」,正面表述「中華民國是祖國」的立場,這不僅跳脫建立臺灣國的臺獨論,更把民進黨對國家的定位從蔡英文時代的「中華民國臺灣」拉回「中華民國」,讓兩岸有望重返「中華」的大屋頂。

在祖國論的打光下,賴清德的國慶演說,成爲觀察他對中華民國的認同究竟是曇花一現的政治語言,還是意欲藉此重建臺灣共識的壓艙石。從他的談話而論,並不令人悲觀。

首先,賴清德說,「113年前,一羣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國家利益永遠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利益永遠不能凌駕於人民的利益,因爲這正是創建中華民國的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所秉持的精神。」這段話正面評價中華民國曆史,清楚表達他對延續中華民國的責任,無論可否將此延伸爲「否定傳統獨派教義」,但外界還能以「意圖臺獨」做爲疑賴的理由嗎?或許民進黨的《臺獨黨綱》依然存在,但當民進黨領導人表態捍衛中華民國,這或許可視爲對《臺獨黨綱》的軟性凍結。

爲兩岸融合 創造條件

其次,賴清德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75年前的古寧頭戰役、66年前的八二三戰役,我們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羣你我,守住了臺澎金馬,守住了中華民國。」這段話跳脫傳統民進黨「國共內戰與臺灣無關」的斷代史觀,與「祖國論」前後呼應,直面中華民國與中國的連結。

賴清德說,「現在中華民國已經在臺澎金馬落地生根」、「今天我們齊聚一堂,慶祝中華民國生日快樂,一起爲今天美麗的臺灣喝采。」這席「在臺灣的中華民國」表述,確實比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臺灣」、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臺灣」、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臺灣」都更爲務實且貼近事實,確也值得肯定。

然而,賴清德稱呼對岸的方式,一律稱爲「中國」,而非「大陸」,言下之意就是將雙邊視爲互不隸屬的兩國,因此他此次國慶演說,雖能借由承認1911年以來的中華民國爭取臺灣內部團結,但他沒說清楚的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也是中國,兩岸都是中國人,站在兩岸同屬一箇中國的基礎上,纔有展開兩岸政治對話的可能。

期許賴清德能在承認中華民國、放棄法理臺獨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兩岸同屬一中做更具體的表述。更重要的是,賴總統更要能具體落實到文化、教育等政策,讓包括課綱在內的內容都能回到以1911年的中華民國爲主體,唯有如此,纔是真正展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締造兩岸透過溝通形成共識、共商制度融合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