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中國式現代化 臺海和平新契機
中國時報社論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方針,並上升爲「中心任務」。對同屬中華民族的臺灣而言,「中國現代化」一詞耳熟能詳,甚至可以說,臺灣經驗就是中國現代化的典範。習近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願景,將爲臺灣參與大陸現代化過程提供舞臺。
臺灣可以有貢獻
中共二十大報告之所以受到世界高度關注,是因爲大陸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的政治、經濟路線,將深刻牽動地緣政治格局和各國的發展與安全情勢。大陸1979年啓動改革開放,帶動經濟起飛,是以美中交好、中共向西方拋出橄欖枝爲前提。隨着西方政治菁英認定,市場經濟紅利無法換取中共自由化,美中關係急劇惡化就成爲必然。
習近平在二十大重申深化改革開放,展開「中國式現代化」大旗,強調必須堅持中共領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並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8個字描述過去10年加強黨政集權的過程。換言之,大陸未來的發展在政治體制上一定與西方偏好的方向南轅北轍,即便「中國式現代化」仍然需要經濟建設、吸引外資、鞏固外貿與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但很難說服西方政治菁英改變對中國大陸的戰略認知。
美國拜登政府最新公佈的《國家安全戰略》,及殺傷力極強的對陸晶片制裁措施,正代表在西方國家眼中,進入第3任期的習近平將是更大的威脅和挑戰。這種不安全感反射回大陸,更會加大對所謂「新型舉國體制」的堅持和投入。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製造強國、航天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的目標,無一不圍繞高科技競爭,尤其在敘述未來執政路線時,將科教人才部分提升到僅次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二位,對臺關係仍然放在相對後面的位置。
政綱論述的次序反映習近平對施政優先性、急迫性的思考。北京深知「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物質層面的現代化,意味要掌握最先進的科技和產業。美國對大陸晶片「卡脖子」,目的在確保在人工智慧與超級運算上的優勢,核心考量還是防止大陸超高音速武器研發超過美國。大陸本土晶片自給率不足兩成,不久前「晶片反腐風暴」更曝露「新型舉國體制」的弱點,掌握晶片先進製程技術與人才的臺灣,未來的角色更加敏感。
兩岸融合賴和平
圍繞稀缺資源的分配、爭奪和戰爭,是人類文明史的永恆主題。臺海緊張情勢在短短几年內飆升,不再只是統獨意識形態之爭,美國和國際因素的介入也不應以簡單的「以臺製華」解釋,臺灣引以爲傲的「矽盾」成爲各方爭奪的稀缺資源,反而變成可能引爆戰爭的導火線。但不要忘了,臺灣之所以能成就「晶片奇蹟」,正是憑藉中國人傳統的智慧、好學、勤勞,以及在西方社會開放交融過程中學到的創新精神、科學知識與運營思維,這不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典範嗎?
臺灣深度參與中國大陸現代化,早已是既成事實。過去40年赴大陸投資的臺商,從傳統制造到高科技產業都能與時俱進,創造出兩岸共榮大局。即使2016年蔡政府上臺,6年來臺灣對大陸與香港出口金額持續增加,其中以電機類產品爲主,對大陸出口金額佔比從56%升至68%,電機類中的積體電路佔比由15%增加到56%,足見臺商與時俱進的能力,及臺灣高科技產業對大陸的重要性。
正如張忠謀的警告「兩岸若開戰,臺積電將被摧毀」,唯有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臺灣科技產業纔可以與大陸更深度的融合,大陸追求的「中國式現代化」纔會更加順利推進。反之,臺海若爆發戰爭,臺灣生靈塗炭,大陸現代化進程也將因而中斷,將是中華民族兩敗俱傷的悲劇。中共二十大報告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心任務,對臺工作將以此爲中心。臺灣若能主動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大陸願意謙虛面對臺灣經驗,將是中華民族創造富而好禮、強而有信的人類新文明關鍵所在。